2019銀浪新創力國際週高峰會-在地創新展演短講回顧
文| 銀享全球活動志工及2018年實習生 王思晴

我們的老後生活該是什麼模樣呢?
彈性的工作、規律的運動加上樂在學習,老後生活是光彩且充滿意義,當觀念的改變、科技的進步、服務模式的創新,讓我們實現「我的生活我作主」的自立生活不再遙可及!
2019銀浪新創立國際週以「覺醒:我的生活我做主」為題,透過「共生與共好」、「復能與賦能」、「科技與設計」三大主題,融合國外成功案例及台灣在地新創服務模式的分享,為我們快速步入高齡社會面臨的挑戰,提出具有實證的解方和正向思維!
手做環保照顧地球,也照顧自己的健康 — 慈濟基金會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長照推展中心助理專員 賴珈文女士

慈濟靜思堂目前有30個長照C據點,慈濟結合環保人文特色與高齡陪伴照護,透過長者回收中間的30分鐘,讓職能治療師帶著長者做手部運動,除了訓練肌耐力之外、活絡僵硬的身體,同時動手做環保愛地球。
而慈濟也將資源回收變成新時尚,垃圾變黃金,將回收品做成桌遊、盆栽手工藝品,從一開始的回收到製成成品,一切都從零開始讓長者自己動手做,甚至邀請祖孫共學,一起把回收物做成桌遊,然後祖孫一起玩桌遊,增加祖孫之間的互動。
慈濟從1990年開始,證嚴上人就在演講中提倡「用鼓掌的雙手撿起垃圾,讓垃圾變黃金」,實踐環保回收上面不遺餘力,近年來也透過長者參與做回收與回收物的再製,讓長者自己動手「創造價值」,更重要的是同時達成照顧自己健康的目的,讓長者享受自己的生命、找回自己的自信。
好好的活才是我們追尋的目標 — 和鄰居家護理所
|和鄰居家護理所創辦人、個案管理師 邱青萸女士

和鄰是一個社區與照護整合的長照個管A單位,居家照顧、復能、失智服務、安寧等都是和鄰的整合推動重點。尤其特別的是加入失智據點的服務,建構社區失智友善的網絡,也不再將失智者視為病人「個案」,而是視為有尊嚴的「人」,強調提升原本自立生活的可能性。而且不只是來據點的失智者,社區也是建立信賴感的重點,和鄰將失智據點打造成生活感十足的社區咖啡廳,讓失智者、照顧者、甚至是社區民眾都能自由來此放鬆心情,也促進失智者與外界的互動。
短講中分享的自立故事是阿嬤的吞嚥訓練,嘗試讓阿嬤能在生活中自己做口腔清潔,並從口腔肌肉的訓練開始練習。但阿嬤一開始並不主動,於是居服員換個方式,讓愛玩電腦的阿嬤在電腦旁貼上提醒貼紙,玩電腦前要先做運動訓練,促使阿嬤開始運動,漸漸地,阿嬤脫離鼻胃管,目前正往拿掉氣切邁進,
「好好的死不是我們的目標,好好的活才是我們追尋的目標。」和鄰以人為本的理念與上句不謀而合,使回歸日常生活成為生活目標,也透過社區的力量、建構失智友善的網絡,讓失智者的復能之路更加完備。
創造友善環境,來一帖「社交處方箋」 — 國立台灣博物館
|國立台灣博物館推廣助理 郭元興先生

台灣博物館初期只是因應文化部推廣無障礙空間,一開始的族群只有設定為身心障礙者,而近幾年提倡文化平權與藝術共榮的議題,加上高齡化趨勢,讓他們開始關注高齡者的需求,尤其是失智者,希望打破族群、性別、年齡、身分造成的文化禁用障礙,讓「進入博物館參觀」成為每個人都該享有的權利。
身為國民健康署友善示範社區計畫試辦地點的北市中正區,身在其中的台灣博物館也與衛生局、聯合醫院合作,打造適合失智者的食衣住行育樂的友善環境,從討論合作模式-第一線志工館員培訓-執行流程協調-醫療系統開立處方簽的SOP流程,讓失智者來一帖「社交處方簽」,不依賴藥物,透過博物館學習來延緩認知能力的退化,目前陸續有100多名病友與照顧者一起來博物館參觀,遠遠超過原本預期的服務量。
失智者不是只能關在室內,拒絕與外界接觸,而是應該透過社交、與外界環境的感官刺激,盡力維持現階段患者可以步行走出戶外,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讓照顧者得到喘息放鬆的空間,成為一個良善的失智照顧服務循環。
長者傳承故事,創造對生命的期待感 — 耕云者
|耕云者創意總監 邱月婷女士
:長者每次講的故事都一樣,為什麼還想再聽?
:因為每次長者講故事的情緒都不太一樣啊!

近年從競賽中拔得頭籌,並將共好行動方案落地的耕云者,他們是一群北漂回屏東六堆的年輕人,透過以「花甲故事旅人」的方式,讓長者帶著自己的故事去旅遊,並在旅途中傳承生命故事,也傳承逐漸消失的客家語言。
長者都說:「生命已經走到後半段,覺得這趟旅程像是一個『燙金』的日子,是最珍貴值得的回憶。」一個98歲的阿嬤對自己生命的期待感,打破年齡、時間與身分的限制,讓花甲之年成為青春路上的「花」漾年華。而原本的說演形式,漸漸進化到劇場,把長者當成文化宣傳大使,讓他們有使命感:原來分享故事可以是件有意義、而且能幫助社會的事情!
720公里壯遊、100小時養成與說演旅程,甚至還有15位老人家不願意畢業,耕云者讓長輩分享生命中的經歷,串起過去一幕幕的人生回憶,將讓長輩對於生命燃起期待感,也更加越活越精彩。
結語
從2018年來到銀享實習開始,兩年來持續擔任設計競賽與高峰會的志工,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競賽評審每年反覆提到「應該要讓競賽成果『落地』」,成為真正落實在使用者身上的產品,而不是止步在設計發想而已。
今年高峰會下午場也分享去年設計競賽獲獎團隊「枕頭戰」,他們如何將設計作品真正落實到實際場域,讓長者可以使用,甚至融合「共玩」的元素,透過各式容易上手的「打」枕頭遊戲結合平板科技,讓長者不會覺得科技離他們遙遠,而是家中熟悉的生活物件-枕頭,不僅增加共同話題(祖孫、照顧者),也讓拍打動作刺激手部神經。這些都是透過驗證場域的導入,讓設計作品與長者實際互動,在不斷的優化後開發出貼近需求的「產品」。
不管是在花甲故事旅人,還是枕頭戰的應用分享,都讓我看到設計與應用的整合案例。大多數設計者缺乏的往往不是創新Idea,而是缺乏可以落實設計或服務的實際場域,讓發想更貼近使用者的需求。這次的創新展演短講,展現不同面向的公私部門在長者自立這塊的努力,也希望創新與落地實踐能夠更加有系統的整合,讓現在進行式的超高齡社會有更具體的解方與思維。
作者介紹
王思晴,政大勞工研究所就讀中。對所有事物都充滿好奇,總是忍不住一探究竟,從中擷取可以學起來的部分,接著又往下一個好奇邁進。在大學時期開始接觸高齡領域,觸角伸到中高齡人力活化議題,期待從身邊長輩開始,讓每個中高齡者都能享有快樂、富有意義的老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