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地視野】系統性的生活形塑課程,用簡單有感的自癒力促進高齡者的健康──專訪揚生慈善基金會

分享這篇文章

文|銀享全球 莊耕臺、圖|銀享全球 蔡欣潔

悠然的揚生六0館民生館(2017年8月已搬至新北市板橋館)

蕭大姊在臺北市民生社區的一次散步中,被一棟有格調的建築物所吸引,從此開啟她與揚生六0館的緣分。從成為會員,接受三個階段的課程,透過「自癒力」的概念逐步調整生活型態,到感受自身改變,進而參加自癒力種子講師的培育,成功對外授課,散播知識並貢獻社會。

「揚生是個凝聚力很強的地方。」等會兒要主持自主讀書會的蕭大姊,用著不可思議的活力口吻向我們解釋。六0館對她們來說是個夢寐以求的場所:追求知識、人際交流以及退休後的新歸屬感,這些都在六0館裡被滿足,而揚生所提倡「自癒力」的魔力,潛移默化地在這些長輩身上發酵著……

「低成本、易上手」

協助冰山底下的健康長輩減少不健康餘命

「長照就像鐵達尼號撞上的冰山一樣,但那只有20%。照顧好冰山底下的80%健康長輩,減少他們的不健康餘命也很重要。根據日本的統計,延緩高齡者失智症發生2–3年,可以省下3兆日幣的照護支出。我們就是長遠地在做這件事。」許華倚執行長用著堅定的口吻,道出揚生基金會以自癒力作為核心的緣由。

當醫療及照顧支出已經危及社會運作時,我們開始尋找更適合的解決方案。「低成本、易上手」,堅信善用自己身體裡的醫生「自癒力」,能夠為有著平均8–10年不健康餘命的國人帶來改變的揚生基金會,明白一個事實:一套艱深的理論,不可能輕而易舉的在民眾間散播,即便說清楚了,人家也未必相信。因此,以董事會金源作為後盾,揚生分別在臺北市民生社區以及師大一帶開了兩間六0館。現民生館已搬至板橋館(捷運江子翠站一帶),不變的是,揚生取其六0諧音,要用自癒力替高齡者「留齡」。

民生社區與揚生六0館民生館(現已搬至板橋館)、師大館

然而,早就有許多單位做著相關的事情,怎麼既受到高齡者青睞又同時有感呢?用據點服務的模式進行高齡教育,是揚生獨到的解法。

自癒力3+1,透過社交塑造健康的生活型態

什麼是3+1?運動、飲食、習慣以及人際,這些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但其實,要使生活包含這四項元素,還真不簡單。過往在社區據點,這樣的概念僅靠著單一、簡單的講座進行衛教,根本沒辦法使高齡者聽完後帶回家實踐,即便有心,也不知道怎麼具體下手。有鑑於此,揚生開發出三階段各八週,循序漸進的自癒力養成課程,依序為:來去動動、自癒力盃以及安心減壓。

生動互動式的衛教教學已經被磨到是基本功了,揚生課程獨特的是,它能夠帶領高齡者分享運用自癒力改變生活的具體好處與碰到的困難,同時引導其他學員給予建議、互相學習。課程的回家作業不僅是一種引導生活改善的指南,同時也是促進學員人際交流的契機。

筆者採訪當天恰好旁觀課程的最後一堂,看見一位女士講述自己如何透過課程走出喪偶之痛,重新養成新的生活型態,並且在課後積極的與同學交換Line,成立群組以保持聯絡。這就是揚生營造的凝聚力,也是透過自癒力所散播的魔力。

揚生會員分享自主執行自癒力狀況

不只自癒力,五花八門的延伸活動繽紛誕生

揚生會員自主發起的讀書會

團體活動的凝聚力相當重要,因為這關乎著活動結束後是否還能夠延續價值,而揚生在這塊處理的相當出色。有的長輩自主組成讀書會,利用揚生的空間自行主持,有條理的模仿著揚生課程的八週模式,不僅有分享、討論,甚至連PPT的準備都不輸現今大學生。雖說,讀書會的組成可能普遍教育水準偏高,但從中值得觀察的是,那份被誘發出來的自主行動力。

在代間交流的銀髮志工方案中,高齡者一樣在與幼稚園孩子的互動中展現無比的行動力。有位大哥把上下學間的陪伴時間當作工作般的天天報到;有位大哥則是因為要為孩子們講阿茲海默症的故事,重拾烏克麗麗玩起音樂,與太太討論排演,甚至拖她下水協助道具製作,只為了現場被孩子們環著跳舞的那份感動。

人在對於有興趣的事物進行貢獻的行動力,是不會因為年齡而有所改變的。

三年閉門苦練,只為了將教案模組化

但是,要誘發高齡者的行動力談何容易?高齡者在經歷生命的風霜後,往往對事物有著自己的一套見解,在面對新事物上也會因為看見不確定性和沒把握做好而有所卻步。該怎麼辦?

以自癒力在學員的生活中實踐為例,如此有調理、易執行、循序漸進式的課程模組,可是透過揚生每次課程後開檢討調整,三年如一日的苦練才換來的。另外,多元職種的工作團隊也提供了各種角度的機會來優化課程,不過,跨專業的團體合作,摩擦跟不協調是肯定會出現的,要怎麼克服呢?

即興示範教案帶領的許華倚執行長

「不管你的專業是什麼,你都得會帶領自癒力教室的課程。」許華倚悠悠地說著。「連我這樣商學院背景的人都得會,否則,你怎麼能夠期望長輩回家後能夠實踐?」從落實單一專業背景的員工學習跨專業的課程帶領而扎實課程深度與廣度,更因為課程深度足夠,才有深入淺出的轉化契機。

被動化為主動,從六0館出擊的自癒力推廣策略

「揚生從一個館500位會員,兩個館1000位,到目前超過2000位。即便如此,我們一直都在思考更好的推廣方法。」行銷公關李欣潔說著。從與相關學者的討論開始,揚生就開始思考除了六0館以外的自癒力推廣方法。後來,在累積具體服務成果、研究數據以及課程模組後,揚生走出被動等待高齡者主動入會的六0館,開啟兩項活動:自癒力種子講師以及自癒力推廣員培訓。前者透過系列課程培訓以及實習,使揚生外部的人員也有機會對外進行開班開課,例如已經參加過自癒力教室系列課程的六0館會員;後者則是透過四場北、中、南、東的八小時研習,促使與會者吸收自癒力最簡易的概念,使其回去生活中自主擴散。

值得一提的是,兩者在準備上一樣有著揚生做事扎實的態度在裏頭。「我們會把種子講師的簡報準備好,甚至是講稿。推廣員也是,怎麼開場,怎麼收尾。這些細節我們都先準備好了。」高齡者們需要更多更好的工具來協助他們繼續良好的參與社會,揚生看見了這個關鍵,並且準備好了。

揚生六0館師大館的活動照片牆之一

怪現象:只有醫療人員夠格講健康,只有他們需要替健康把關?

不過,揚生也不是一路順風。這幾年的耕耘下來,他們看見了社會氛圍的轉變,也點出奇怪的現象。李欣潔表示:「從2015年時任的行政毛治國院長到訪六0館,那時候社會對於健康老化還抱持著懷疑,到現在越來越多人認同這個概念。」

至於奇怪的現象則是社會看待健康的態度。「好像只有醫療人員才夠格講健康,但是,難道只有他們要替整個社會的健康把關?」許華倚拋出如此提問。「透過自癒力的推廣,我們同時也使民眾知道有哪些是自己的責任,並且有對應的能力做出改變。」

揚生六0館師大館的活動照片牆之二

「健康到老,臥病很少」,健康促進不該有程度上的隔閡

談到願景,許華倚希望政府能夠看見民間由下而上的社會影響力,從而誘發政府帶出有系統性、由上而下的改變。另外,也有人懷疑,揚生六0館的兩個地點,教育程度之高,可謂天龍國中的天龍國,這樣的模式真的能夠成功複製出去?

許華倚從全臺自癒力推廣員研習的經驗,看到一個事實:健康促進不該也不會有程度上的隔閡。她希望知道自癒力的人,能夠在生活中對親友提及,而不是只有「吃飽沒?」從這樣的小細節開始,將自癒力擴散開來,使大家都能「健康到老,臥病很少」。

想知道更多揚生的故事,請見:揚生慈善基金會YS Foundation


作者介紹:莊耕臺,聚焦在高齡與故事的青年,目前就讀北醫長照碩士學程,並奮鬥於畢業論文及創新設計之間。喜歡聆聽故事,也喜歡筆耕,更喜歡兩者交織之下,彼此醉心的剎那。

回首頁,看更多!

延伸閱讀

成為銀享之友,掌握高齡創新趨勢

歡迎訂閱銀享全球電子報,我們定期分享第一手全球趨勢,國內外創新推動及活動資訊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