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談銀髮商機,「長壽經濟學」正夯

分享這篇文章

文|齡創

在台灣或是世界各國,都有人在討論銀髮商機,但多數人只看到人數逐漸攀升的銀髮族,卻沒看到所謂的商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況狀呢?麻省理工學院年齡實驗室 (Age Lab) 的總監約瑟夫.柯佛林 (Joseph F. Coughlin) 先生,在「長壽經濟學」(Longevity Economy) 這本書當中給了大家答案:因為我們對於老後生活的想像是不正確的。很多人想到銀髮商機,會立刻有兩種刻板印象:銀髮族是Needy需要協助的以及Greedy貪婪的;當我們存在這樣的刻板印象時,所開發出來的產品自然就會朝著要滿足這兩個面向去發展。但很遺憾的,這樣的刻板印象是大錯特錯的。我們就來分別想想這兩個刻板印象,為什麼出錯了。

銀髮族不需要協助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想想,有誰不需要協助?不論男女老幼,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協助,只是程度、類別會有所不同。那麼,為什麼銀髮族需要協助,就必須要被包裝成是因為他們很退化了、老了,所以需要協助;但其他人則是因為需要更有效率、更好的去完成一些任務,所以需要協助呢?同樣的需求,做了不同的包裝,從不同的角度去切入,觀感是完全不同的。

事實上,銀髮族的多數需求和一般人並沒有不同,否則Airbnb還有Hello Alfred這樣的業者不會受到親睞。這些或許是業者一開始始料未及的,因為這兩個服務一開始都是年輕創業家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做開發的。然而,因為服務的彈性、便利性,讓這兩個服務成為銀髮族在地安居的好幫手。

所以,當我們設定要解決「銀髮族」的需求時,結局往往是不太好的。原因有兩個:第一、需求往往只是表面的,只解決表面需求的產品或服務,是不會成功的。第二、如果大家都看得出來這個解決方案是為了銀髮族做設定的,銀髮族怎麼會想要用?誰會想要被標記為銀髮族呢?(當然這樣的設定也是不好的,因為這是假設銀髮族是負面、不好的。不過有點無奈,現階段社會上對於銀髮族的觀感,負面的還是稍微多一點)

書中舉到一個很值得思考的案例:Stitch,這是我關注好幾年的一間公司,是一間串連熟齡者的網路平台,她們的宣傳語是Everyone needs a company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伴)。書中提到創辦人的一些糾結,他們一方面知道熟齡者需要的不是愛情,而更多是友情的陪伴。但是,如果太強調這個地方是讓人交朋友的,又會讓消費者退縮,因為他們會擔心別人知道自己很孤單寂寞,所以才使用這樣的服務。所以,乾脆就不講清楚,讓大家更自詮釋,有種朦朧的美感,反而讓服務大受歡迎。

「是的」,銀髮族是需要協助的,只是他們需要的協助多數和其他人沒有不同,他們也希望可以因為這些協助讓自己變得更好,讓生活可以變得更有趣,而不單是讓自己可以因此變得平常 (normal)。

銀髮族不就是有錢有閒?

在世界各地,戰後嬰兒潮世代都是最富裕的一代,這不僅是因為他們比較努力,而是因為大環境使然。在確認他們就是有錢之後,我們要思考的是,財富對他們的意義是什麼?

這些財富和因為不用工作而多餘的時間,或許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可以去打高爾夫球,可以去旅行,但這些表象的娛樂行為,總是會膩的。如果我們為銀髮族打造的是這樣的產品,終究也是會被市場淘汰的。就有如書中提到佛羅里達州的老人村,在那裡外表看起來光鮮亮麗,銀髮族自主過著愜意的生活 ,可是人們漸漸發現這不是他們想要的生活。

因為在這樣的老人村,存在一個氛圍:你前半輩子辛苦了,現在該好好享受。工作了大半輩子,好好享受當然是沒有問題,只是以前的人壽命比較短,享受個五年十年大概就掛點了;現在的人,退休後可能還會活上十幾二十年,要逍遙過上這個一長段時間,一方面要有雄厚的退休金,另一方面是,你要真的很愛玩樂。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這樣的老人村把其他年齡的人排除在外了,當一個群體自己與別人隔絕時,下場都是相當不好的。不論是種族或是性別或是年齡,都是如此,因為我們都不是獨立存在這個社會上的,我們都對於別人有所求。以老人村為例,如果子女想要就近陪伴就會是個大問題,因為沒有學校讓子女的孩子可以就近求學。而且,整天看著跟自己年齡相當的人,逐漸退化,即便自己的生活依舊硬朗,心情上也是相當難受的。

那怎麼辦?這些錢和閒該有更好的用途:追求自我實現,成就一些自己過去難以實現的自我。在海內外,我們都看到越來越多這樣的例子,這些都不該是特例,而該是常態。我們該讓每一位銀髮族,都有機會可以追求自我實現,成就更好的自己。

自我實現和人性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教條?

這本書我有兩個不盡全然認同的點:第一、人最高層次的需求就該是自我實現嗎?不追求自我實現的產品或服務,真的就會失敗嗎?我想並不盡然,當看到這本書想要以自我實現當作一個終極目標的時候,要說不失望是騙人的。那麼,你或許會問,不然是什麼?我可能會把「自在生活」當作那個答案,每個人都該用自己舒服的方式來過日子,不該被社會認定的教條所牽絆!

第二、這本書談到醫療面向時,突然變得非常保守,讓我相當意外。我可以理解醫療產業有其獨特性,或甚至該說獨佔性,但是,為什麼「人」的角色有那麼強的不可被取代性。要說我冷血也好,但我並不認為在人工智慧發展神速的年代,人的角色有那麼的神聖。就以人和人的互動為例好了,很多人會不能接受自己和機器人交朋友,但你有想過和你透過line互動的好友,除了爾偶可以和你實體見面之外,有很多真的不可取代的元素嗎?如果你的機器好友像是電影「雲端情人」中描繪的莎曼珊一樣,你會怎麼想?

或許我的想法比較另類極端,不過我想各位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也可以多想想,不要一昧的接受作者的論述。

「長壽經濟學」的精髓

那麼,要怎麼受惠於「長壽經濟學」呢?幾個原則:第一、要聽見女人的聲音:不單是因為女性會活得比較久,更因為女性隨著年齡的增加,對於生活的主掌權也是日與俱增的。所以,知道女人需要什麼,你就掌握了先機。第二、要聽見時代先驅的吶喊:這是舉世不變的道理,先驅是孤單的,但若這些人沒有挺過孤單,那麼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也不會受惠。以設計領域大家最喜歡提的愛迪生為例,當時愛迪生要推廣燈泡時就受到很多的阻礙,因為大家對於用電這件事情感到不安。如果少了先驅者的接納,或許我們現在還很有可能在使用煤油燈!所以,我們必須要掌握先驅者的需求,從這裡下手,才有機會成功。第三、要讓大家都過得更好,這個大家不是指形形色色的銀髮族,而是指老的、小的這樣的大家,就是所有人都該要過得更好。在書中我很喜歡這段話

It will make the experience of old age better, and the promise of a good future will make it better to be young, too

這段話實在太太太重要了,因為讓銀髮族好,也會讓年輕人好!很無奈的是,我們現在常常沒有想透這件事情,很多事情的規劃都只想要滿足現在的需要,沒有人在想未來的事情。但是,當我們沒有辦法找出永續的解決方案,那麼這樣的東西終究會失敗的。

希望,我們能共創一個美好的未來!

作者介紹:「齡創」關注銀髮相關的創新產業,我們介紹銀髮相關的創新,也提供相關諮詢服務。Age Innovation cares about aging related innovation industry. We introduce related innovations and provide consultations. 更多資訊:https://medium.com/@ageinnovation

延伸閱讀

成為銀享之友,掌握高齡創新趨勢

歡迎訂閱銀享全球電子報,我們定期分享第一手全球趨勢,國內外創新推動及活動資訊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