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如何能夠擁有健康快樂的長壽生活?Sightlines: 「從養成健康習慣開始」

分享這篇文章

文 | 銀享全球 陳依亭

健康的長壽人生想像|Title: It’s Never Too Late to Create Healthy Habits, Senior Man Doing Press Ups In Gym|Credit to : Army Medicine, LINK

如果我們自問:「對 80 歲的想像是什麼?」我想大部分的回答不外乎是:有健康的身體可以到處玩、有家人朋友的陪伴、退休後有足夠的錢過生活……。而再細想,這些願景若沒有「健康」作為基礎,就像是擁有「1,000,000,000,000,000 元」的財富,卻缺少最前面的「1」一般地像鏡花水月。

如何才能擁有健康的長壽人生

在今年三月於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史丹福銀髮設計競賽全球大賽中,史丹福長壽中心的 Sightlines 計畫主持人 Tamara Sims 博士發表了部分研究成果,此計畫結合了全球諸多領域的專家,花兩年時間研究全美國人的生活習慣:「國人如何準備自己的老後生活?」、「怎麼樣的人做了較完善的準備?」、「他們做了哪些事為自己的老後生活奠下更好的基礎?」,並嘗試回答「什麼因素能讓我們擁有更好的長壽生活 (To predict what is a better long life.)」。

Sightlines 計畫主持人 Tamara Sims 博士(圖右站立者)發表研究成果。圖:銀享全球

健康長壽人生從個人開始行動:促進「生理保健」、「財務健全」和「社交健康」的行為

研究結果得到一長串影響壽命長短的變因(出生地、教育、性別、收入等等),研究人員並進一步歸納出三大項健康行為以將推導出個人的健康長壽未來:分別從「生理保健 (Healthy Living)」、「財務健全 (Financial Security)」和「社交健康 (Social Engagement)」三項著手。Sims 博士特別強調,過往人們僅習慣從「生理保健」、「財務健全」等兩項下手思考解決方案,但「社交健康」對於健康長壽生活的影響超越我們的想像,不僅影響疾病發生的機率,更能維持身體功能的運作活力,所以她呼籲大家不要忽略「社交健康」的重要性,並鼓勵大家構思相關機制來促進個人積極的社會參與。以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建議的行動:

Sightline 計畫中結論,與建立健康、長壽的生活有關的行為整理表。圖:銀享全球

生理保健層面

[健康的日常活動 (Healthy Daily Activities)] 適度運動、維持健康身體質量指數 (BMI)、勿久坐、每天至少吃五種蔬果、足夠的睡眠。

[應避免的風險行為 (Avoid Risky Behaviors)] 過量飲酒、抽煙或攝取尼古丁、違法地服用藥物。

財務健全層面

[資金狀況 (Cash Flow)] 可自行掌握的債務狀況、足夠且穩定的所得、緊急狀況時可動用的儲備金。

[資產累積狀況 (Asset Growth)] 退休存款、投資、房地產

[保險保障 (Protection)] 長期照顧保險或是殘扶險、健康保險、壽險。

社交健康層面

[重要關係維繫 (Meaningful Relationships)] 友誼陪伴、經常性地社交活動、家人的陪伴、與伴侶間的有意義的互動、經常性地家族互動

[團體活動參與 (Group Involvement)] 再就業、志工活動、社區或宗教服務、與鄰居來往

美國民眾目前的準備現況

Sims 博士接著分享,透過比較跨年度、同年齡層的歷史資料,歸納出不同世代在採取這些健康行為上的差異,以了解「隨著時間過去美國人是否採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命題的數據分析結果:

Sightlines 計畫針對生理保健、財務健全、社交健康三個層面,比較不同年齡層的歷史資料,解讀隨著時間推進,美國民眾是否朝著更健康快樂的長壽生活邁進?圖:銀享全球

從生理保健層面來看,Sightlines 計畫比較 1999 年和 2011 年不同年齡層的美國民眾,發現差異並不顯著(設定差異值達 5% 以上為顯著),但是有趣的是千禧世代(1980–2000年代初期出生)雖然認為自己在生理保健層面表現較好,但是數據顯示他們的肥胖指數也較當年高,所以 Sims 博士提醒,數據顯示的進步不代表現代人就不需要加強生理保健的行為改善,各位未來有意角逐競賽的同學請務必在構思問題的時候不能只看表面,要進一步考慮各層面下的行為指標們的實際運作狀況,才能設計出符合實際需要的解決方案。

從財務健全層面來看,Sightlines 計畫比較千禧世代和戰後嬰兒潮世代在他們 30 歲時的自宅擁有比例,並以教育作為一個比較。他們也不意外地發現千禧世代的自宅擁有比例較低;而受到高等教育的族群在戰後嬰兒潮世代時有明顯的高自宅擁有比例,但在千禧世代反而不明顯,這可能代表的是受高等教育帶來的效果未能有效影響千禧世代的購屋決策,或是另外一場討論-「年輕人究竟還想不想購屋」-的開始。

從社交健康層面來看,Sightlines 計畫比較 1995 年和 2012 年不同年齡層的美國民眾,發現戰後嬰兒潮世代(現在 55–64 歲的族群)顯著地認為自己這方面的準備不足,亦即認為自己沒有與重要關係做好感情維繫,或是沒有足夠的團體活動參與。

一生之計在健康習慣

Sightlines 計畫內容非常豐富,有興趣進一步鑽研研究成果的朋友歡迎參考計畫的官方網站。而各位是否也有「知道但卻做不到」的健康習慣有待養成?敬請鎖定 2017 年的史丹福銀髮設計競賽亞洲區大賽,看設計者們如何透過創意設計,鼓勵個人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吧!(初選徵件即日起至 10 月 6 日,詳情請見競賽官方網站。)

亞洲區大賽官網: https://silverliningsglobal.com/tw/design.html

作者簡介:陳依亭,畢業於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曾漫遊在科技業、服務業的領域中,得幸結識貴人們與各方好漢;後回頭面對高齡化、少子化的現狀,加入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從此懷抱美麗的夢與現實的繭,結合理念與實務經驗,編織想像中的真實。

回首頁,看更多!

延伸閱讀

成為銀享之友,掌握高齡創新趨勢

歡迎訂閱銀享全球電子報,我們定期分享第一手全球趨勢,國內外創新推動及活動資訊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