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年齡限制,「跨代共創工作坊」一線觀察紀錄
文|銀享全球 王若馨
我們為什麼應該期待年齡橫跨超過40歲的人,開始合作?
回想一下,關於世代這個詞。過去我們在媒體上所看到往往是「世代對立」、「世代衝突」的報導,無論是在政治、經濟、就業…等議題,都不停地因為世代差異與隔閡,而產生對彼此的不認同、不理解,甚至引發社會的負向情緒。
而到2018年的現在,高齡化和少子化的議題,讓大家開始漸漸意識到「世代共好」的重要性。每個世代的生長背景、經歷的歷史脈絡均不同,因此如何從彼此的不同看見互補的可能,從彼此的差異找到溝通的基礎,便是在這個時代裡,每一個人都會面臨到的挑戰。
有挑戰,就有機會。
我們觀察到,要讓世代之間互相了解、認同,若僅僅是跨代的對談並不足以達成。談論問題每個人都會,但是能夠開始動手解決問題,找出新解方,才是促進社會改變的原動力。所以,跨代不能只是對談,更要有機會針對彼此都關心的議題進行「合作」,才能在過程當中磨合、衝突、碰撞,最後找到方法一起前進。
唯有真正開始合作、共創,才有機會讓不同世代間認識、了解彼此。
你有你的創新思維,我有我的人脈資源
因此,銀享全球2018年的炎炎夏日,首創跨代共創工作坊。開放報名後,驚人的發現這個前所未有的工作坊,在50+熟年世代和青年世代的迴響同樣熱烈。
我們反問自己,這意味著什麼?
這或許是「無齡社會」的雛形。也就是說,每個不同世代、不同年齡的人,都應該要有他們的舞台,能夠「持續貢獻、持續保有人生意義」。而這個工作坊,讓50+熟年世代和青年世代共同看見了這個可能的舞台。
「當我看見我們組的熟齡夥伴列出在各個領域的“大咖”,都是他的朋友、前同事,震驚到下巴都快掉下來了,這樣的人脈資源是我現在這個年齡完全無法想像的!」剛踏入職場的青年夥伴在工作坊分享時震驚地提到。
就因為彼此間的經歷與環境不同,我們有的觀念及會的技能也不同。你有你擅長的設計思考工具與科技的掌握,但我卻擁有在眾多領域的人脈資源以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經驗,當我們一拍即合,找到共同想達成的願景,那距離我們實現目標,絕對能夠前進一大步。
最大的挑戰-價值觀及同理彼此的能力
工作坊當中,我們邀請了社會設計平台5% Design Action的服務設計師作為講師,以及齡聚點團隊從旁輔助,透過「重新定義」的方法帶領跨世代的小組進行「重新定義運動」以及「重新定義居住」的討論。
舉居住的例子來說,50+熟年夥伴對於買房並打造家庭的居住空間有一定的經驗與認知,而青年世代對於共享租屋、共享空間的居住模式更有感。
認知與價值觀出現歧異是必然的,重點在於如何化解這個差異所帶來的衝突與不理解。「所以你的意思是….?」、「我覺得…..說不定可以….會更好!」、「我喜歡….這一點」、「那也許….會更好?」這類型的對話方式便在這個過程中幫上大忙。
最後這個小組便發展出了很有趣的分地共居模式,透過線上媒合平台,無論你是50+熟年族還是年輕人,都能找到這個社群中可以短租或長住、重視交流與互動的空房。
世代溝通時重要的課題之一,就是同理。當我們不在第一時間否定對方、不要用自己的經驗限制更多創新發展的潛能,並且用正向、讚美的角度與對方互動,世代的共創與合作就有可能產生新的火花!
消弭年齡界限,創造無限可能
「我原本以為現在的年輕人,都如報導上所說的很厭世。但今天來到這邊發現,這裡的每個年輕人一點都不厭世,他們有著夢想、有創意,更有實踐能力!」
「50+的熟年世代跟我想的完全不同,他們不只是很尊重我們的想法,甚至在議題發想討論時比我還更有創意!」
一個又一個「對方跟我想的不一樣」的觀察與論點在工作坊結束後的訪談中被提出,從他們的身上,我們看見世代的刻板印象正漸漸的被突破。
進行跨代合作絕對是一件困難的事,你只要想到自己與父母或孩子溝通的狀態,可能就會對跨代合作卻步。但請你相信,在台灣,已經有一小群人開始改變。
在快速變動的社會,我們不需要更多的對立與紛爭,雖然知道彼此價值觀不同,但每個世代都有其獨特之處。你的年齡不是你的年齡,一個數字只代表著客觀的事實,但跳脫這個數字後,你將可以更全面的發揮自己的價值、找到自己的舞台。
歡迎你,一起加入這個跨代共創的行列。
2018年的史丹福銀髮設計競賽亞洲區大賽將是你最棒的舞台。
史丹福銀髮設計競賽亞洲區大賽即日起至2018/9/17熱烈徵件中
►► 簡章與報名資料下載 (2018/09/17徵件截止)
►► 線上報名表格
註:此線上表格非正式報名表,有興趣投件之團隊可先行填寫,以利互動,並於2018/9/17前完成所有報名資料的繳交。
若有任何關於跨代共創設計、史丹福銀髮設計競賽的相關問題,歡迎聯繫銀享全球,0906–170209。
作者簡介:
王若馨,銀享全球專案經理。畢業於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喜愛嘗試新事物、接受挑戰。因緣際會之下接觸了高齡議題,燃起想要對台灣高齡社會現象有所貢獻的熱情。雖然台語不「練鄧」,但依舊不減信心的持續學習高齡相關知識。期許自己未來能讓更多創新能量投入高齡相關領域,共創老年生活的不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