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週專欄] 從預防、醫療到照顧的「一站式整合服務」計畫 — 專訪李玉春教授

分享這篇文章

文 | 銀享全球 蔡欣潔、實習生 莊耕臺

開啟你的「銀浪新創力」在地視野,台灣長照先行者觀點系列採訪報導

銀浪新創力國際週將導入四個國外創新銀髮服務案例,除了獲取國外新知,我們更希望創造國、內外跨界對話的平台,因此銀享全球開啟「台灣長照先行者觀點」與「台灣長照草根服務」系列採訪報導,帶您探討台灣銀髮服務的本土創新可以有哪些風貌。

李玉春教授是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創所所長,曾任行政院衛生署長期照護保險籌備總顧問,現任「台灣公共衛生學會」理事長,為國內多項重要衛生政策的幕後推手。由於長期協助規劃全民健保、長照保險,李教授於2013年獲行政院衛生署二等衛生獎章,今年再次獲得衛福部國健署「第三屆健康促進貢獻獎」的肯定。

身為擘劃台灣健保與長照保險制度者,李教授帶領我們以更高的視野來看銀浪新創力國際週的主題:「銀髮服務再進化:智慧科技X 整合服務」,侃侃道來正在規劃建制中的整合社區照護網絡。雖然我們憂心台灣老化的太快,政策、制度、財務都不及因應這樣的變化,但李教授溫柔而堅定的眼神也透露著她對建制中的照護網抱有信心與期盼。

【銀享全球】專訪衛生福利部長期照護保險規劃總顧問李玉春教授

台灣為什麼要推行長照保險呢?

圖片來源:2015.5.21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完善我國長照制度-長照服務法之製定及影響」

台灣現在近80萬人需要長期照顧,包含最基本的生活照顧,如:備餐、餵食、換尿布、陪伴就醫等,但近四成的家庭有經濟困難,雖然政府目前有長期照顧十年計劃,以稅收一年不到五十億的預算支應整體照顧,但是能提供的服務有限,這樣的規模仍無法照顧到每一個人。所以政府推動長期照顧保險,概念是:目前每個人都有健保,如果每人多繳部分保費(註:依現行規劃,若上班族月薪為3萬8千2百,則每月繳長保136元),當我們需要照顧時,該保險便能給付基本照顧,是一簡單的社會互助概念,過去這部分都是家庭負擔,但其實有40%的人表示有經濟壓力。時有新聞傳出家庭照顧者負荷不了照顧壓力而帶著親人一起走上絕路的悲劇,所以希望透過全國2300萬人一起互相幫忙,防止這些社會悲劇不斷發生。

從預防保健、急性醫療、急性後期照護,到長期照顧的串接整合

在我們討論一個人生病「失能 ​​」而需要長期照顧之前,我們應該先探討「預防保健」,由國民健康署負責,例如癌症篩檢、打預防針、健康促進,可透過健康城市、衛生所、健康服務中心來推動。老人的預防保健,主要透過各個鄉鎮縣市的社區關懷據點提供送餐、共餐、老人關懷,目的是幫助老人維持健康而避免失能,即便有輕度失能,也可以及早發現,預防進入更嚴重的失能階段。公共衛生談三段五級預防,最前端的重點便是預防失能。

接著,如果變成失能者,需要他人幫助,便會需要評估,目前評估工作是由各縣市政府來負責,未來實施長照保險後將由健保署來負責,健保署的評估是「單一窗口一站式」的服務,評估時會觀察個案需求,個案有時未必失能,需要的是預防保健,如:陪伴關懷或健康促進。當評估後發現個案不需長照,便會將他轉介到社區關懷據點或相關預防保健的服務;如果他確實有失能,就會進入長照體系。

健康到失能,中期多會涉及醫療階段。當健康的人生病就醫,目前台灣健保給付主要分為「急性醫療照護」和「慢性疾病照護」,以急性醫療為例,如:中風送急診,手術後住院。但是當急性醫療結束,病人不再需要密集的醫療服務時便會安排出院,出院後怎麼辦呢?病人尚未完全恢復,回家也無法自理生活,這時就需要「急性後期照護」,它是健保署目前的試辦計畫,把握三週至三個月的黃金復健期,進行短期而密集的復健訓練、生活功能重建,幫助病人能力回復順利回家。可是有些人即便經過復健還是無法完全恢復,這時可透過醫療體系的「出院準備」達到整合性的連結,評估病人需求由醫院做適當的轉介,讓病人從急性醫療到急性後期照護,再從急性後期照護轉介到長期照顧。上述整合照顧,前端主要透過醫院的出院準備,後端則是透過單一窗口評估,然​後提供的完整的照顧計劃。

長照服務申請,一次搞定!

圖片來源:US News

在長照保險尚未開辦前,目前政府有「長期照顧十年計畫」,分為居家、社區、機構的照顧型態,其中也包含輔具購買、租借、居家無障礙空間的修繕…等,上述服務已有給付,並有專人到家進行評估,目前由各縣市政府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的長照專員負責,當長照保險實施後會轉由健保署負責,以「單一窗口一站式」來提供服務,未來照管專員會攜帶平板電腦到家中進行評估,評估後便能直接擬定照顧計畫,此計畫包括長照保險、健保、預防保健,此外還可以把民間、中央、地方政府及社會相關資源一次導入,如:社區志工服務,形成一個完整的照顧計畫,服務項目也會給付得更多、範圍更廣。

為了達到單一窗口與整合式的評估,衛生署長期照護保險籌備小組發展了一個多元評估量表,藉此把「需要照顧者」與「家庭照顧者」各個面向的需求找出來,包含:日常生活活動功能量表( ADL )與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 IADL )、溝通能力、復健或護理指導的需要認知及行為、居家環境及家人與社會的支持、主要照顧者的負荷等六個面向的評估。同時,「需要照顧者」與「家庭照顧者」兩方都各自有相關的給付。

談到服務整合,「需要照顧者」的需求不會只有長期照顧。以輕度失能者而言,他的社會性也需納入考量,社區關懷據點、日托站等服務能幫助他與別人產生互動、建立社交網絡。如何擬定「需要照顧者」的照顧計劃?理想上便是透過單一窗口進行整體專業評估,以提供完整多元的照顧規劃。

想要了解荷蘭 Buurtzorg 和英國 AgeUK 如何在各自國家架構整合服務的經驗?

現在就報名10月23–25​​日舉行日的「銀浪新創力—國際論壇暨工作坊」!

名額有限,快來搶早鳥票!網路報名表

延伸閱讀:社區發展季刊141期「臺灣長期照護保險之規劃與展望

作者簡介:蔡欣潔,曾任職社團法人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現任職銀享全球。2014年夏秋之際,二度探尋歐洲長照實況,花了107天走訪法國、瑞典、挪威、丹麥、芬蘭、荷蘭、瑞士、德國、英國,展開「建構台灣以人為本的老人照顧想像之旅」專案,同時拍攝「八十歲的想像」紀錄片。夢想將資源整合,創造適合長者的生活環境及照顧模式,為人類的晚年生活帶來幸福。

協同作者:莊耕臺,聚焦在高齡與故事的青年,剛畢業於臺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管理學系。近兩年因緣際會造訪日本以及英國,吸取高齡經驗,並汲汲營營地參與各項相關活動。喜歡聆聽故事,也喜歡筆耕,更喜歡兩者交織之下,彼此醉心的剎那。

回首頁,看更多!

延伸閱讀

成為銀享之友,掌握高齡創新趨勢

歡迎訂閱銀享全球電子報,我們定期分享第一手全球趨勢,國內外創新推動及活動資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