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在世界上都有角色」銀享小聚#18紀錄
文|銀享小聚#18活動志工 陳娟妏
危機便是轉機
由於疫情的關係,以「每個人在世界上都有角色 — 共生社區的實踐之路」為題的銀享小聚終於可以與眾多銀享之友見面了。即使是在簡直像是平行宇宙的台灣,我們每一個人也需要去思考,如何藉疫情將危機化為轉機?我們又希望疫情後的世界能朝什麼方向改變?就像面對疫情時,因為每一個人都盡自己的力量進行防疫,台灣得以成功地維持穩定的生活。在共生社區的實踐之路上,同樣需要每一個人發揮自己的角色,互補及交換,共同達到共好的生活。

這次所分享的案例人們因不同的契機,而開始尋求改變。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Deborah以上勝町為例,作為農業指導員的橫石知二一開始到上勝町的時候,其實很厭惡當時的環境:男性態度封閉,只會用嘴巴講,執行能力卻很低,成天喝醉酒抱怨政府;婆婆媽媽大把的空閒時間都聚在一起說人長短數落媳婦。年輕人為了工作陸續搬到城裡,整個鎮暮氣沉沉,留下來的人靠天吃飯收入也不穩定。
直到有一年冬天因為寒害的關係,全村賴以為生的柑橘樹全部都被凍死了,村子裡才有幾位願意姑且嘗試改變,先是改種青蔥,後來又開始販售葉子作為妻物給高級日本料亭,不但為村里帶來經濟利益,吸引更多人參與並增加人口,更讓原本被視為弱者的長輩們轉身一變為「可貢獻者」。因為找到了可以積極發揮的角色,無論是在經濟創造、人口增加、大自然環境維護,還是個人健康方面等都大幅進步。
需要有危機感,才會自發性地改變;而想要改變,則需要眾人的力量,最終能達到眾志成城。
林事務所的服務設計師林承毅舉例的《兒童笠岡群島振興計畫》,展現了孩童的力量。大人的不作為及不合作,即使有些人想要做點什麼,卻又因為過於忙碌、心有成見、代代相爭的世仇等理由而無進展。
眼看著自己的家鄉越來越沒落,群島的孩童們的天真且理想,沒有大人之間的成見,因此得以一起想像描繪家的理想未來。他們不斷討論並修正內容,學習使用行政語言研擬出綜合振興計畫,並選擇以「不改變我們就不回家」的方式說服大人合作改變。上勝町和笠岡群島的例子都顯示改變不一定要由政府領導,不一定要由年輕人來做,即使看似弱者的人,也有強大的力量。

人人都是關鍵 — 不同世代的互補及交換
社區的共生,需要找出地方特色,團隊的努力改變,往往也需要一個了解地方的領導者。上勝町彩株式會社的社長橫石知二強調現場主義的重要,「強調在地,對這個地方充分觀察和理解的能力」。原本以為是弱者的人們,集合起來說不定有著想像不到的強大力量。
林承毅指出過往的政策主要是鼓勵青年返鄉,但其他世代也可以有貢獻的地方。「頂級世代」是一群青年以上,老年未滿,不缺錢仍有熱情的人,不應該受限於退休後就只想當志工,而是更積極的繼續人生,如果不想要再繼續在大公司朝九晚五的上班,也可以改以顧問、兼職、開立一人微型公司持續貢獻價值。Deborah也補充,年輕人可能有很多創新的想法,但中年人因為過往在企業或跟政府合作的工作經驗,反而可能更容易推動政策的溝通及改變,正是不同角色可以互補共好的最佳例子。

每個人在世界上都有角色,意思並不是沿用傳統的階層制度僵化每個人的角色,而是藉由不同世代的合作,得以各式各樣的方式一起為共同的目標貢獻;即使有著磨合,藉由世代差異之間的互補及交換,一起創造共好。
Deborah分享個人工作的心得,在一個組織扁平化的公司,即使和年輕的同事可能有意見不同的地方,她也練習著先不要馬上表達意見,放一放明天再想一想。從傳統上對下教導的角度,轉變為平等的提出問題來理解彼此,以同理心看到彼此共同合作的可能,進而可以擁有共同的價值觀,調適觀念達到共同的目標。
在地化的調整:「台灣的溫泉和啤酒是什麼?」
另一個Deborah所分享的案例是位於日本金澤的佛子園,在不同社區的設計時都強調呼應在地社區的需求,而不同社區的共同點是都有溫泉,溫泉旁邊還設有可以點杯飲料吃點東西的地方,這個設計是希望藉由日本文化泡裸湯的坦誠相見,加上泡完溫泉再來杯冰透的啤酒,藉著微醺的酒意放下戒心更能真誠交流。
Deborah詢問場內的與會者們一起想一想,「那台灣的溫泉和啤酒是什麼?」。隨後在對談的時候,也討論了在學習世界各地,尤其是大多數人熟悉的日本案例時,我們可以怎麼沿用到台灣並加以調整變得適合台灣?

2019是台灣地方創生元年,而日本早在30年前於1988年即開始推動地方創生。面對邁入高齡化、少子化社會,日本的準備及作法提供了在台灣的我們提前參考的機會。林承毅指出兩國的文化差異其實還是很明顯的。日本人不喜歡麻煩他人,相對的人與人更加疏離。而台灣在見證日本的同時,在做的是未雨綢繆的準備,而且相對地在台灣的設計上可能不需要花這麼多力氣去拉近人的距離。
在Deborah放映的佛子園的介紹影片中也展現了這種因應當地文化需求的設計考慮,可以看到建築之間特別設計出的小徑而非大路,讓人一出門就容易打照面,自然增加交流的機會。在引入國外的模式前,先充分了解地方使用者的需求及資源,便能創造出適當的設計,打造不只是具有生活感的共生社區,更能以生涯活躍帶動地方創生。

創新的地區共生實踐之路
面對法令老舊和創新想法想當然耳地會出現衝擊,地方創生不再是在一個地方服務特定的對象,而是更全盤性的考慮方案。以佛子園為例,原本當地政府針對不同群體使用上有不同的設計規定,但政府僵化的規定要求一棟設施如果要同時讓身心弱勢族群及高齡族群使用,就必須針對每個族群的需求分別建一條走廊而不能共用,那整個空間豈不是被走廊占掉一大半了?在佛子園積極地和政府溝通之後,政府才同意打造通用空間只需要一條走廊。
進一步地來說,地方創生並不是作為高齡化的一個解決方案,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單純想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地用一個方案去解決一個問題,否則這樣只會衍生出更多問題。因此要以相互包容理解的態度,讓每個人都有一個角色可以貢獻自己的價值,一起共好。
《世界上唯一的花》
日本天團SMAP有一首很溫暖的歌《世界上唯一的花》,紅到還出了中文版,其中幾句歌詞唱著每個人的獨特之美:「你是這世界上最特別的花;每個人心中懷抱的是不同意念,每一朵花都是獨特的明顯。世界上的人美麗都是洋洋灑灑,都可以美得讓你無比驚訝。只要是花一定會有豔麗文雅,沒有誰的色彩會是匱乏。」化妥瑞氏症為自身特色的花藝設計師吳尚洋也自信地說:「沒有醜的花,只有不會插的人。」
本次銀享小聚分享的案例充分地顯示,每個人都有適合的角色,都有存在的意義,重要的是創造出一個可以讓人充分展現自己長處的舞台,並且在不足的方面可以提供協助。讓我們一起翻轉照護弱勢的思維,正面欣賞每一個人所貢獻的價值,給予其發光發熱的舞台。

想進一步了解打造共生社區的實務作法嗎?
銀享全球特別邀請到日本共生社區大師-村岡裕先生(佛子園專務理事),以線上講座的方式,分享「不只共生,更要生涯活躍」,將傳授不同於台灣過往經營社區的方式,開闊你對社區的想像,一同打造活躍的共生場域。
2020/10/21前報名享早鳥優惠,點此了解活動詳情>>https://lihi3.com/OQ725/blog

【作者簡介】
陳娟妏,銀享全球的志工,以室內設計裝修及翻譯維生。因為想要更多想像未來的可能開始接觸銀髮產業。曾居東京、美國、上海,現居台北,喜歡挑戰自己踏出舒適圈,相信沒有走錯的路。最新的人生目標是跟酵母好好對話做出好吃的麵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