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預防、定期篩檢,華科基金會陪長輩一起聽見關懷
文|銀享全球 陳依亭

看過動畫〈聲之形〉嗎?故事中的女主角有著先天聽覺障礙(簡稱聽障),並因聽不到造成言語發展受限,必須仰賴助聽器輔助聽取,或是以筆談、手語方式與外界溝通。在小學轉學後和男主角等人相遇,男主角和幾個同學從一開始藉著戲弄女主角的聽障狀況為樂,後來演變成弄壞了女主角多個助聽器,需要賠償的現實問題,不僅讓女主角再度轉學,也埋下男主角日後從小學一路到國中與同學相處不睦,成為被霸凌與孤立的對象。
除了上述情境中,早期發現的先天聽障外,後天因為老化導致的聽力損失(下簡稱聽損)狀況其實更像我們周遭看不見的弱勢,需要早期介入甚至預防。根據 2017 年 2 月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導,推估 65 歲以上長者有聽損並會影響到語言狀況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一。

若依此比例來看,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的人口統計資料,於 2016 年一月底前,全台 65 歲以上人口有 290 多萬人來估計,台灣約 98 萬名長者會有聽損狀況,但截至 2015 年的統計,實際申請身心障礙證明的僅 8 萬人。(相關引述來源:連結)中間是否真有 90 萬人的鴻溝?又或是為什麼讓民眾不易採取行動改善自身聽力狀況?聽損狀況不改善,又會有什麼影響?
根據國際權威期刊柳葉刀的文章,發現若能改善 9 種生活型態,就有望降低失智症的風險,其中推估影響程度最大的,就是「中高齡的聽損狀況 (midlife hearing loss)」,甚至比憂鬱症和糖尿病都來得高。而由於無法即時判斷環境中的狀況和危險,聽損可能為個人帶來更大的生活壓力,也可能造成疏離感,從心理層面再進一步影響到生理健康。多年來致力於聽力保健教育的華科事業群慈善基金會(下簡稱華科基金會)決定走入社區,近距離接觸長輩,深入了解台灣民眾的聽力現況。



「阿公,如果你聽到『嗶嗶』或『嘟嘟』的聲音,請舉起手喔!」聽力師對面前頭戴全罩式耳機的長輩悉心叮嚀。這是華科基金會在全台各社區關懷據點進行的「聽力篩檢(下簡稱『聽篩』)」服務,從 2016 年起至今(2017 年 8 月)已經完成全台 160 多個據點的聽篩作業,約是一年 100 個的速度,逐漸朝全台 2770 個據點的目標邁進(統計至 2017 年 9 月 4 日)。

華科基金會透過進入社區進行自評問卷、耳道檢查、聽篩和聽力保健教育講座或遊戲等設計,及早辨識出社區裡需要進一步轉往醫師評估、或是助聽器評估的長輩,並教育社區民眾如何正確保養自己的聽力,也會在輔具資源中心讓民眾認識了解並選擇適合自己的助聽器。



「想聽見你的聲音 <> 想傳達我的聲音」,彼此對對方的關懷,要如何正確地被接收和理解?
了解更多自己或親友的聽力狀況,可以初步透過聽力自評問卷來評估;或者帶家中的長輩去附近的社區關懷據點參與聽力篩檢的活動;也可以擔任志工,了解怎麼進一步保護聽力和友善對待聽損者的觀念。又或者,你已經有與聽力健康相關的點子想嘗試,那就快報名華科基金會「愛的耳 (Idea) 點子大集合」比賽:http://www.psa.org.tw/2017idea,或史丹福銀髮設計競賽亞洲區大賽,協助你落實你的好設計!
作者簡介:陳依亭,畢業於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曾漫遊在科技業、服務業的領域中,得幸結識貴人們與各方好漢;後回頭面對高齡化、少子化的現狀,加入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從此懷抱美麗的夢與現實的繭,結合理念與實務經驗,編織想像中的真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