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側寫] 銀享 2016 首發小聚 ─ 來瞧瞧國外如何把錢在高齡照顧中滾得巧妙!

分享這篇文章

文 | 銀享全球實習生 莊耕臺

2016 年 3 月 1 日銀享全球首發小聚: 從慈善走向社企。 邀集英國最大長者服務組織 Age UK 的執行長 Tom Wright先生(第一排身著紅色領帶者)和荷蘭鄰里護理組織 Buurtzorg 之亞洲區總裁兼執行長 Stephan Dyckerhoff先生(第一排手執白色 Logo 者),來跟台灣政府、產業、學術領域人士進行組織發展與經營的實務經驗分享;並同步與香港長者安居協會創會總幹事馬錦華先生(第一排手執橘色 Logo 者)、雙連安養中心執行長蔡芳文先生(第一排手比勝利手勢,身著西裝者)一同針對「從歐洲到亞洲-亞洲高齡產業發展的機會與挑戰」進行綜合座談,意見交換,為台灣銀髮服務的實務工作者提供一個滿是收穫的午後小聚。

去年九月的小聚,我們相會,交織在地安老夢,而後,我們在銀浪新創力國際周共睹美、日、英、荷的成功模式,也透過工作坊相互激盪,然後帶著留有餘溫的雛型暫別、沉澱。

然而,我們始終明白,若想將雛型躍然紙上,我們勢必得為它充填些真實,我們也知道,這其中最讓人困擾的,一直都是金錢。因此,我們今年三月再次相逢,帶著既有的默契,佐以本次英、荷實務專家的財務經驗分享,我們獲得許多可以填充雛型的概念、素材,也讓這些充滿可能性的雛型添上更多真實,也更貼近真實。這感覺著實讓人興奮不已,是吧?

且容我擅自發出邀請,讓有參與的夥伴能夠再次回味、細品;有興趣的新朋友也能一同遨遊其中。讓我們再次為那些未來可預期的美好發出驚嘆、讚賞吧!

英國 Age UK 如何運用社會企業結合慈善團體來讓組織永續經營?

政府制定政策來建立體系,服務人民,而當體系中發現缺漏,則由民間的公益團體進行補強,這是我們過往所體驗的社會分工。然而,英國發現這樣的傳統模式似乎越來越無法因應瞬息萬變的社會趨勢。政府體系改革速度緩慢,民間團體在公益的運作模式下又難以穩定持久。如何遏止高齡化所帶來日益擴大的醫療支出破洞?英國運用了一個嶄新的解決方法:社會企業。具備促使社會利益最大化的慈善理念又同時採用營利公司的營運模式,社會企業讓許多新創團隊耳目一新、躍躍欲試。(更多關於社會企業的定義及概念,請參見社企流:社會企業的定義)

在 2009 年由英國兩大公益組織合併而成的 Age UK,更是裡頭最受人矚目的焦點。採用身兼慈善組織以及社會企業的概念,Age UK 在2014/15年間做到了令人讚賞的服務成果(更多關於 Age UK 具體的服務情形,請參見[國際週專欄] 小兵立大功 志工成Age UK整合照顧服務成功關鍵)。如何辦到?集團執行長 Tom Wright 提出了一個很重要,大家很容易想到卻很難善用的資源:志工。

當然,只有運用志工來進行免費的公益服務,這不是創新,也不是個好辦法,你我都知道。Age UK 採取的方式是:結合志工及社會企業的收費服務挺進社區,在前端做好健康促進,協助高齡者們在社區維持自主生活,並且從這些服務中收費獲利,從而支持整個組織繼續運作,也幫助組織的公益活動能夠穩定。這樣的經營模式,讓 Age UK 躍昇為前所未見的巨大企業:超過一萬名員工、七萬志工,160 個社區據點遍布英國,超過 40 個國家的海外服務,這就是他們短暫卻驚人的傲人成果。

但問題來了,怎麼把七萬志工活用得這麼好?當然,志工的異質性很大,如何與志工有效溝通,增加志工對組織的認同與協助意願,這兩點很重要,為此,Age UK 讓志工們擁有自己的商店及電台,讓志工們得知組織的運作,而對於前述兩點確實帶來不錯的幫助。另外,Tom 用一張簡潔的圖示讓我們深刻了解:看見高齡者對於社會的貢獻,從而才能重視高齡者志工。當我們懂得重視高齡者志工,而後者也能充分得到被重視感,問題就迎刃而解。我們不難想像,由高齡者為主體的志工們在服務上能夠擁有多大的優勢,畢竟,被他們所服務的正是他們的同儕,彼此相知相惜,最清楚該怎麼讓彼此互惠。

左而右之文字描述分別為:高齡者持續工作之產能達三千七百萬英鎊|高齡者從事非正式照顧及兒童照顧之產能達一千八百萬英鎊|Age UK高齡者志工服務之產能在2014、2015兩年達五百八十萬英鎊|高齡者家務總開銷於2011年至2014年間達一億四千五百萬英鎊

Tom 同時也表示,好的高齡化須具備五個要素:

1. 擁有足夠金錢/有好的年金制度。

2. 享受晚年生活。

3. 良好的健康及照顧體系。

4. &5.安全舒適的居家生活,並能夠參與社區事務。

但同時,因為年齡而導致的資訊落差以及失智症問題,也是 Tom 所看到的挑戰。他相信,Age UK 一直都致力於達成這些目標,而這也呼應了他們的口號:

「Good business for good!」

替護理師省時間又同時提高品質:荷蘭Buurtzorg的照護改革魔法與亞洲推廣經驗

醫療資源離開醫院,進入居家,這是一個我們樂見的趨勢,但我們也同時看見這背後龐大的醫療成本支出。Buurtzorg 不只看見問題,他們還解決問題,透過「洋蔥模式」,Buurtzorg 讓團隊的護理師們達到最大自主化,替護理師們節省時間,也替組織節省成本,更帶出最高的效率與品質(更多關於Buurtzorg團隊運作模式,請參見【國際週專欄】用現代科技帶我們重回鄰里照護的美好時光 — 專訪Buurtzorg創辦人Jos de Blok)。因此,他們能夠成為歐洲發展最快速的照顧企業,同時也是內部員工滿意度最高的企業。

荷蘭政府甚至邀請 Buurtzorg 進入國家醫療改革的行列呢!

擁有如此碩果,Buurtzorg 當然也想把這套模式推廣到不同的地方,而此次,亞洲總裁兼執行長 Stephan Dyckerhoff 與我們分享的另一重點就是亞洲經驗。Buurtzorg 積極的在亞洲各地進行接觸,分別得到不同的結果:在日本,今年六月 Buurtzorg 日文版網站將會上線;在新加坡受到支持,也積極爭取政府補助中;在韓國、香港、臺灣也正積極的洽談中,期望推出一套先導方案;而在中國,Buurtzorg 則是第一間居家護理的公司。從各地的成果報告中,我們發現成功的創新照護模式是非常有機會能夠代表國家挺進其他國家,不僅協助改善全球的照護狀況,也希望能夠因此帶來更龐大的營利。

不過,事情真的這麼順利嗎?跨越地區、文化、膚色,從歐洲來到亞洲,會不會因此多了些變數呢?Stephan 坦言,他想要為亞洲護理師們提供這樣的一個照護平台,但似乎,居家護理的工作似乎不受歡迎。這似乎跟亞洲的醫療文化有關,Stephan 表示,亞洲護理教育在進入醫院後才能得到很多實務經驗,以至於護理人員習慣聽從上面的指令,但這與居家護理的工作環境差別很大:居家護理需要獨立自主的判斷能力。另外,荷蘭護理師可以做所有照顧工作,但在亞洲情形卻不一樣,護士不願意做部分居家的事務(其實,在臺灣,願意協助居家非照顧性事務的居服員也佔少數),且薪資上也有差異。

即便如此,Stephan 還是希望亞洲的護理師們在未來能夠負責主導居家照顧及管理。他認為亞洲能夠快速地從其他地方學習,透過對方的失敗經驗來取得更好的機會,也省略了這些失敗的過程,這些都是亞洲的優勢。

在臺灣,創新且令人嚮往的服務模式一直都有,只可惜目前鮮少有能夠穩定並擴展成能夠推廣至海外的案例,說來說去,還是在錢上頭過不去。從 Age UK 及 Buurtzorg 的例子中,我們可以明白,在有限資金的情況下,唯有開源(將服務成功在市場上行銷)與節流(將內部人事成本精簡化),把這股金錢流扎實地用在刀口上,才能夠製造出供需雙贏的局面,人人都會說的長照商機才有機會看得到也吃得到。

◎ 想跟更多銀髮服務企業或新創團隊相聚、交流意見?最新的銀享小聚,將在 6 月 3 日週五晚上七點於社企聚落舉行,銀享全球將再次與美國矽谷社會企業 Aging2.0 合作,舉辦 Global Startup Search @ 台北 提案會,邀集台灣六間銀髮服務新創企業登台提案,分享自己為解決高齡需求設計的產品或服務,並角逐赴美向千位產業代表提案的機會!歡迎您來交流回饋!提案團隊也同步徵求中,歡迎正在銀髮服務努力的新創企業們報名提案!更多活動詳情和報名訊息請見:http://www.accupass.com/go/gsstpe2016

作者簡介:莊耕臺

聚焦在高齡與故事的青年,剛畢業於臺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管理學系。近兩年因緣際會造訪日本以及英國,吸取高齡經驗,並汲汲營營地參與各項相關活動。喜歡聆聽故事,也喜歡筆耕,更喜歡兩者交織之下,彼此醉心的剎那。

延伸閱讀

成為銀享之友,掌握高齡創新趨勢

歡迎訂閱銀享全球電子報,我們定期分享第一手全球趨勢,國內外創新推動及活動資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