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青年踏入高齡場域實踐 -就想和你「菜一起」團隊專訪

分享這篇文章

文 |銀享全球實習生 張智翔

打開冰箱,本應透著淡淡寒氣的蔬菜,卻散發著來自30公里外的溫暖。

不是來自於大面積的種植,無法依靠自動化的生產線,更沒有量販店精美的外帶包裝,這些有機、手工、可能帶點瑕疵,卻無比獨特的青菜,僅僅是由一群社區的阿姨、大姊,用佈滿歲月雙手一點一滴的從社區的小農地裡,像孩子一樣拉拔長大,再透過「菜一起」團隊成員在課餘時間用自己的代步工具,一把一把的送進大學周邊的生活圈,讓在外地生活的青年學子也能嚐到如同家的味道。

菜一起團隊成員。杜雅琦提供

「菜一起,牽起不同世代」-當青年找到高齡場域的著力點

2018年夏末,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的黃語晨與杜雅琦剛結束了在嘉義灣潭與籐寮仔社區的實習冒險,那是一個位在嘉義縣中埔鄉的山區社區據點,提供灣潭社區與籐寮仔社區的長輩們共餐、衛教及健康促進等服務。而灣潭松鶴菜園及籐寮仔社區則是由地方志工提供的農地,由志工們協力種植蔬菜以作為社區老人共餐食材。然而,菜量總是遠超過社區所需的用量,也因此,在她們兩人的提議與協助之下,開始用便宜的價格,以半買半相送的方式,分享給在中正大學求學的學子們,並將收益的金額回饋給灣潭社區。憑著兩台機車、兩個女孩,就這樣每周往返30公里外的社區與大學,載運當日現採的蔬果,分送一頓新鮮的溫暖,這便是「菜一起」的前身與起點。

菜一起創始成員黃語晨(左)、杜雅琦(右)。杜雅琦提供

隨著菜量與購買的人數不斷攀升,語晨與雅琦決定招募郭建佑等八位跨系所專業夥伴協助運送與販售蔬果,而這樣的行動也被長期關心世代議題的陳毓璟老師注意到,進一步開始有了構築「菜一起」的構想。希冀透過社區行動來帶動世代融合的陳老師與團隊內的成員在一次次的討論中逐漸凝聚共識,並於2020年3月,菜一起打著「世代融合」、「城鄉連結」、「食農教育」的三大元素正式出發,透過蔬果買賣、食農教育、社區關懷來串連起不同世代、不同地區的連結,利用簡單的買賣行動引發一連串的居民互動、青銀交流,進一步促進社會共榮。

「我的角色其實是一個居中的位置。」若說菜一起是中正大學與灣潭、籐寮仔社區之間的橋樑,那陳老師便是社區居民與菜一起之間的橋樑,「我是一個大學老師,那我的使命就是盡可能地去栽培我身邊的學生,可是一方面,我很關心這些老人的問題,我關心他們的福祉,我希望他們過得更好。」陳老師作為高齡服務場域的工作者,同時也身兼大學教師,在希望社區高齡長者過得更好的同時,也希望自己能栽培更多學生,兩個元素的碰撞之下,促成了陳老師協助菜一起成立的發想。

團隊成員沈嘉偉(左)、陳毓璟老師(中)、黃語晨(右)。取自菜一起臉書粉絲專頁

「菜一起」的名稱來自於希望透過蔬菜,讓同樣生活在嘉義的人們不在是陌生的個體,而是一起生活在這片土地的群體,英文名稱Veneration則是結合vegetable(蔬菜)及generation(世代)兩個單字,透過蔬菜,牽起不同世代。

菜一起的logo。杜雅琦提供

僅僅是低價的有機蔬果買賣既沒有經濟效益,也不足以帶動灣潭、籐寮仔社區居民與青年世代的互動,身為居中橋梁的菜一起是最清楚的,而她們也在一次次的買賣互動中發現到,有同學說買這些蔬菜會讓他們覺得好像在吃自己阿公、阿嬤種的菜,也有同學好奇蔬菜從哪裡來、長輩來自哪個社區,甚至想一起到社區參與。把握這樣的好奇心,菜一起開始以宣傳、在地行動等方式,開始向來消費的族群介紹這些蔬菜的來源、幕後的生產者、生產的過程,並發起簡單的講座、擺攤,向大家宣傳灣潭、籐寮仔社區、食農教育,甚至發起在假日帶著學生及附近居民一探灣潭、籐寮仔社區的活動,透過親身踏入這個蔬果產地,連結起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長輩也關心同學們吃得好不好,同學們也在意這些長輩的生活情形,不同的族群開始有了全新的交流,不再僅是單純買賣關係,而是互相關心的兩個世代。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當學生組成團隊真實踏入社區

談起從一開始的送菜,到現在變成一個以學生組成為主體的新創團隊,黃語晨的感觸很深,蔬果的買賣不再只是供給與需求間的互動,隨著團隊的擴大、蔬果量的增加、買方的購買量也變多,過去半買半相送的情形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需要計算盈虧、銷量的商業操作,負責運銷的成員開始逐月逐周的彙報收支情形,過去用群組以「+1」的形式下單的狀況也變成需要建立訂單、管理存貨等較複雜的經營模式。

「我們希望買賣是一種作法,而不是我們的主體,是透過買賣來串起其他可能的關係」,語晨分享了自己對於這種轉變的見解,「但說認真,大多數的學生還是因為便宜又方便而來買,可是長輩需要的不是那些錢,長輩其實比較期待有人來關心她們,或跟她們互動」。對此,另一位成員雅琦也認為菜一起的願景跟目前的實際狀況仍有一定的落差,「我們的理想狀態是成為她們的橋樑,讓她們(社區長輩與學生)變成朋友,但我們目前還沒有辦法達到這樣的理想狀態,大多數依然是生產跟消費的關係,實際狀況反而是長輩們知道菜會給學生吃,很關心學生吃得好不好,單方面的去付出菜跟心力」。這樣理想與現實矛盾的情形是菜一起近來希望解決的問題,「可是講難聽一點,就算我們不希望雙方的連結是建立在買賣,但是一旦拿掉這個買賣,這中間的關係就會直接斷了」,如何改變關係的性質,並帶動學生端參與,讓這樣的關係是雙向循環成了菜一起的難題。

菜一起團隊正在賣菜。杜雅琦提供。

團隊的擴大解決了人力不足的窘境,卻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包含團隊的支出日益增加、加入團隊的目的也各有不同、團隊成員對於願景的詮釋不一、對菜一起的期待自然也不盡相同。

「其實團隊內的成員因為相處時間也還不夠長,所以也不到非常熟悉,這樣的團隊其實有點不穩定,大家也不容易坦承的面對我們個人可能遇到的問題,或對團隊的期待,那自然不容易對菜一起未來的走向有很一致的想法。」雅琦作為菜一起的初始成員,對這樣的感受其實更為深刻。

菜一起成員黃語晨。取自菜一起臉書粉絲專頁。

對於團隊為灣潭、籐寮仔社區帶來的影響,雅琦認為灣潭、籐寮仔社區的互動如何不是她最在意的,雙方關係的感受與狀態是她比較關心的,「只要阿姨他們不會因為種菜、賣菜產生什麼委屈、悲傷的負面情緒;消費者不會因為我們的菜而有什麼健康的問題,那我覺得一切都是好事,這絕對是好事,可是如果沒有什麼幫助,那其實也不會怎麼樣,就是保持一種互動,像現階段來說,就還處於買賣蔬菜的關係居多,但我們開始喊著是在販售世代融合的夢想、食農教育的夢想,他們有沒有跟上我們的夢想其實也還不確定,但說不定有達成他們的夢想」。

菜一起成員杜雅琦。黃語晨提供。

社區居民開始跟青年有所互動了,可是青年的參與卻不如預期中的深入,為了擴大青年的參與,過去的實體行動宣傳開始加入了網路社群媒體的操作,比起四處以滾雪球的方式向朋友、同學親自推銷菜一起,網路科技帶來的力量更讓菜一起加快了成長速度,要忙的事不再只有買菜賣菜及對青年做食農、社區教育宣傳,也開始建立網路社群,以貼文、影音來做多媒體式的行銷。同時,為了讓食農、社區教育更加完善,也開始針對內部籌辦自主培力課程,讓團隊成員對於菜一起的經營具備更豐富、完善的知能,一切的一切都比起過去要忙的事更多、更複雜,起初簡單的想法與行動,再加入了更多元素後,開始產生更多的業務,也同時展現更多的可能性,菜一起已經不只是以前只有語晨、雅琦兩個小女孩專車送菜的模樣,而是宛如充滿生命力的一株植物,展現了許多非預期的以後。

至高後才了解-菜一起是誰的菜一起?

正因為明白菜一起仍處於變動狀態,也為了實現更多的可能,菜一起的團隊自然開始尋求發展穩定模式的基礎。除了內部不斷的討論與取得共識,外部資源的獲取也成為團隊的目標之一,中正大學陳毓璟老師的角色無疑是為菜一起注入一股全新的動能,豐富的實務經驗及廣大的人脈為菜一起提供了另一種不同的觀點,同時,也開始能與社區、世代、農業有關的研究計畫接軌,有更完整的計畫架構可以循著脈絡執行,也能進一步深究有關世代、社區等議題,客觀的從研究資料來去分析菜一起的整體成效,在經費的挹注上自然也是不無小補。也因為逐漸在地方做出一點成績與口碑,菜一起也受到地方媒體及學校的關注,接受了許多採訪甚至合作,知名度提高後,更多的資源、關切以及客源也不斷湧入,菜一起不再只是個幾個學生組成的志願團隊,而是來到了備受期待的一個新創團隊的角色。

中正大學陳毓璟老師。取自蔗青文化工作室臉書粉絲專頁

得到了許多的資源與期待固然是件好事,但這也一定程度的限縮了菜一起的發展,外界對菜一起的印象與賣菜擺在了一起,相對也更難將賣菜的買賣模式有所轉型;內部計畫的支撐也讓團隊成員在討論時想有別的發展時,會受到計畫的限制;學校端也希望菜一起能夠有更多的成績,菜一起牽動中正學生與嘉義偏鄉的高齡世代互動,對於學校長期經營的在地經營的形象勢必有所提升,甚至有機會併入大學社會責任的績效,成為USR的一部分,當菜一起的角色不僅是一個學生團隊,而是來到了備受期待的地方角色高度時,現實面的問題對於團隊而言會更加的龐大、迫切。

中正大學官方網站有關菜一起的報導。擷取自中正大學官方網站

菜一起的定位究竟是什麼,當菜一起來到了一定的高度時,他的團隊、策略、核心願景、資源甚至是績效必定會受到社會的放大檢視,儘管它只是一個新創的學生團隊,也還稱不上社會企業,這樣一個小小的社區共生概念的起點,也同樣會有來自各方的眼光留意著這個初露新生的小菜苗,菜一起是個果菜商、食農教育團隊,亦或是一個關懷據點?

沒有定位就容易受到外部的影響而使得經營策略受到綁架,不清楚自己究竟想為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動能,便會拿不定主意,總被天秤兩端的意見拉著走:一下要降低售價、一下又要提高品質,這是許多走進農業產業的年輕人都面臨過的問題。​尚在變動、成長中的菜一起就像是一張白紙,充滿著各種彈性與可能性,卻也容易受到各式色彩的沾染,固然也可以說菜一起現在像是一株蔓藤,毫無設限的向周圍攀藤、擴張,但它終究必須面臨定位上的問題– 菜一起是什麼、想做什麼、怎麼做、做了之後會怎麼樣,每一個問題都會隨著時間的推進,不斷反覆的問著菜一起,而菜一起是否能在每次的自我檢視中,給出一樣的答案,將會是決定菜一起怎麼生長的關鍵。

即便是能一夜成熟的豆芽菜,也需要時間成長茁壯

「站在一個老師的立場,菜一起是一個我可以拿來栽培學生、培力社區居民的團隊」,陳老師分享了自己的經驗,「我跟社區、學生的共識是,今天我透過這個計畫,我有個機會讓學生可以跟偏鄉社區有連結,雖然這些學生對於社區來說可能是外人,可能畢業後就離開這裡了,可能也不會放太多心力在現在這段灣潭、籐寮仔社區跟中正之間的關係中,但我想強調的是,菜一起或中正的學生在菜一起的這些活動中會受到青銀共生概念的影響,會學習到食農教育,會懂得關心長輩跟社區,社區居民也會學習社區營造的培力課程,也有機會跟青年一起交流互動,那我希望未來有一天,當青年有這樣一個洄流或是跟社區長輩協力的機會出現時,他有能力而且願意去投入;當社區居民有機會跟青年一同共生時,他也有能力去合作、有意願去交流。可能不是在這個時間點,可能不是在灣潭、籐寮仔這些社區,而是在未來的某個機會,在青年關心的地區,甚至是他自己的家鄉都好,我希望讓培力學生世代交流、城鄉互動、食農教育這件事,在未來有機會開花結果,而且我也會跟長輩說,當大家在給中正這些學生機會時,別的地方,一定也有人在給這些長輩的孩子機會,這是互相的,互助才是共生的起點。」

「比起社區營造,我認為社區共生的說法更適合成為菜一起的願景」陳老師談到,「共生是共同生活在一起,帶有自助、互助、公助的概念,是大家彼此一起為社區協力讓這裡的人與環境共榮。」陳老師認為透過學生與社區居民的連動,會帶起彼此的交流,互助的概念就在這樣的關係中會有所發展,「目前我們帶動的是社區的一部分人,跟一部分的中正大學學生,還有嘉義市長青園,跟大鎮的部分居民,雖然這樣的互動還沒影響到整個社區,菜一起這個團隊也還不算成熟,但這會是一個共生的開始」,陳老師也坦承,或許目前的規模還沒辦法擴及這個社區的居民都在這個共生的迴圈中,但那會是一個目標,先從種菜、賣菜、買菜這樣的關係中去讓社區居民與青年世代有互動,也讓青年是帶開始關心偏鄉的長輩,「社區共生的概念其實很廣泛,我們目前做的比較是前段帶動,要有個開頭,有個起點,後端才有辦法延伸到整個社區的人,包含居民可能會有其他的弱勢族群,所有人一起變好,那才是共生,才是共榮」。

菜一起團隊共同到斗南鎮農會參訪。呂蕙安拍攝。

進化成更好的人-做好事不夠,目標是把事做好

「其實一開始我希望找到的是社區裡的年輕人去幫助社區成長」陳老師談起當初對於社區共生的起點,「但是社區裡面幾乎沒有年輕人了,可我身邊有的就是中正這些學生,那我能做的就是讓城鄉連結、讓青銀世代連結。」陳老師對於這些中正的學生組成的菜一起有著莫大的期待。

語晨認為菜一起帶動了灣潭、籐寮仔社區居民開始為了一件事有了共同的目標,彼此也出現互相競爭的情形,而這樣對關係的擾動將會帶給社區新的互動,甚至在買方的居民也因為買菜而有了互動的機會,「像阿姨們就可能為了怎麼種出更好的菜一起去想辦法,有時候學生到我們攤位買菜時也會互相認識,甚至像在大鎮(另一個販售點),大樓的住戶也開始認識樓上樓下的鄰居,而不是只是住在同一個地方的人,那這就是新的互動,有互動就會拉近彼此的關係」

儘管有了起點,但是菜一起,不是只有談「菜」,更重要的是「一起」,菜一起自創辦以來,除了維持原有的蔬菜配送的經營模式,也不斷嘗試著在既有的買賣關係上,發展更多可能的型態,內部的培力講座、食農教育參訪、粉絲回饋計畫、菜園阿姨專訪介紹、灣潭菜園介紹、跟學校衛生保健組成為協力夥伴、校園健康週擺攤、販售拓點、社區長輩培力講座、料理小學堂等,在在皆展現了一個新創學生團隊希望成長茁壯為社會企業的決心,多角化的經營及多場、深厚的內部培力不斷的為菜一起的成員施肥,也更有能力去開枝散葉的將城鄉、世代、食農教育串聯起來,達成最初也是最核心的目標,讓生活在這個地方的人能夠牽在一起,九月份菜菜週開幕時二個社區參與賣菜的長輩幾乎全員到齊,世代共好工作坊時,籐寮長輩也幾乎全到齊的和同學一起討論農村世代共好的未來,這些長輩認真地指導同學如何種菜、摘菜和造紙,認真的和同學一起學習一起討論彼此的未來、認真地學習如何更加環保。作為一個由學生團隊與社區長輩共同組成的組織,菜一起看見了單單是有個牽起青銀共榮願景的起點是不夠的,所以努力的多方發展、不斷嘗試,不只是想做好事,而是要把事做好。

菜一起團隊於西螺果菜市場進行培力講座。取自菜一起臉書粉絲專頁

青銀青銀,當我們談起共生,能不能不只有青銀

過去在高齡教育與社區營造的場域中,一旦談到青銀共生的關係時,其實主體往往偏重高齡者、偏重社區,我們當然希望高齡者能在這樣重塑關係的過程中過上更美好的長壽生活,但是當視角移回青年身上時,我們看見的是青年創業的不易、未來職涯的考量、團隊資源的分配、經營的方針與定位相左等等不利因素。

「菜一起未來會怎麼走其實對我來說很尷尬,是因為現在我還在讀書,還在民雄,所以我可以在這裡幫忙這件事,可是有一天我會畢業,那我要回家鄉打拼嗎? 還是要去別的地方發展看看? 留在菜一起對我而言是很大的賭注,因為我們都無法預測菜一起這個學生團隊的未來。」菜一起建基於促進青、銀互利共好的基礎去談發展的,但這會不會只是菜一起一廂情願的認為,當菜一起團隊為這樣的關係付出了許多心血與專業後,消費的學生端不一定買單,生產的長輩也不一定支持,甚至菜一起的成員也不一定能得到相對應的報酬,做功德這件事在財務自由的情況下很好談,但對於一個尚未發展事業職涯的學生而言,當年輕人回到鄉村時想盡一份心力時,年輕人要如何生存,儼然是一大考驗。

青年們有著大好的願景、純真的初衷、甚至主動的願意投入社區,牽起世界與高齡者的脈動,卻被現實的種種因素重重綑綁,當我們談起共生、共榮時,青年在這段關係中是怎麼生、怎麼榮? 有沒有可能,在青年踏入高齡、社區場域去落地實踐時,不再是以志工的身分去「做功德」,而是在共生的關係中有著自己的角色?

更進一步,當我們在談一群人在一起共生時,問題會不會不只是繞著青、銀兩個世代? 在一場銀享全球辦理的銀享小聚中,長期耕耘社區共生議題的林事務所創辦人林承毅談到了「頂級回歸」的概念,過去在談社區議題時,政策跟方案往往期待青年可以返鄉做出貢獻,但事實上,處於半退休,有錢、有時間又對土地充滿熱情的「頂級世代」反而更有可能促成世代的對接,有本生活坊的創辦人靜宜大學社工系紀金山教授也提過,一個好的社會企業應該存在三代人:高齡世代、中年世代、青年世代,高齡世代有的是經驗與智慧;中年世代理解並且善於在社會上促成資源的連動與不同族群的對話;而青年有的是創新的頭腦與充滿彈性的適應力,透過不同世代的合作,才能讓共生的主體不會只圍繞著社區內的高齡者,或是前來服務的年輕人,而是社區內的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共生的一部分。

菜一起成員到籐寮仔社區體驗手工造紙,長輩指導技藝。呂蕙安拍攝。

菜過之後就能一起-不斷蛻變的菜一起

「我期待的是未來菜一起可以變成在地的社會企業,繼續在世代連結這一塊看能做些什麼」,懷著與灣潭、籐寮仔地區長輩長期相處產生的情愫,語晨對於這個團隊有著莫大的盼望。

從學生團隊轉型成社會企業,面臨的問題又會是不同的層次,資源與計畫必須要重新開發、品管與績效至少必須要有一定的程度、執行策略的容錯率也不如學生時期來的高,種種的問題將不會只是停留在學生階段的嘗試,而會更接近一次次的背水一戰,在資源有限的現實社會中,踏錯一步會帶來的成本將不會再有教師或學校的得以支撐,菜一起需要做足更多的準備,看得更遠,耕得越深,不過這對於在現階段已經充滿嘗試精神與多元發展目標的菜一起來說,相信不會是難事。

從這個案例及專訪中,筆者看到了菜一起對於地方串連的貢獻,以及其背後所需歷經的變化與努力,更看見了菜一起內部成員對於這段關係中的執著、對願景的期待、對買賣關係現狀亟欲改變的決心、多方嘗試的勇氣,以及面對挫折的韌性。儘管從社區共生的角度談菜一起,它也許不是一個成熟、完整又極具成效的案例,其影響力尚未遍及整個社區的人,效果也還不夠深厚或有所亮眼的成果,但就像陳老師談到的「這會是一個共生的起點」,透過兩個女孩的送菜,開展成了現在透過蔬菜買賣來進行社區關懷、食農教育及青銀共生,未來還會進化成什麼,所有的期待跟想像對於充滿彈性與探索能力的菜一起來說都是可能實現的夢想,甚至成為一個在共生關係中成熟的青年團隊也不無可能,也不妨跟著筆者一起關注菜一起跟灣潭、籐寮仔社區、中正大學、大鎮社區的發展,一同站在時間的軸線上,見證這樣的社區共生起點會抵達怎麼樣的彼端。

黃語晨與杜雅琦合影。取自菜一起臉書粉絲專頁

想進一步了解打造共生社區的實務作法嗎?

銀享全球特別邀請到日本共生社區大師-村岡裕先生(佛子園專務理事),以線上講座的方式,分享「不只共生,更要生涯活躍」,將傳授不同於台灣過往經營社區的方式,開闊你對社區的想像,一同打造活躍的共生場域。

2020/10/21前報名享早鳥優惠,點此了解活動詳情>>https://lihi3.com/OQ725/blog


作者簡介

張智翔|銀享全球實習生。一生嚮往慢步調生活的宅男,在高齡教育領域待了六年後心智開始提早老化,暫時決定跟黑貓室友一起在嘉義成為高齡化的一部分。平日寫寫字,排球打一個歡樂的感覺,不強,但也不到好應付。長期關注國際女排的情勢,偶爾會投書到排球專欄。在IG自營一個中正大學的排球人物圖鑑。

延伸閱讀

成為銀享之友,掌握高齡創新趨勢

歡迎訂閱銀享全球電子報,我們定期分享第一手全球趨勢,國內外創新推動及活動資訊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