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芝社區的共生實踐:碎語成為社區轉型的關鍵

分享這篇文章

文:楊芯瑜|編輯:蔡昕伶

「當今天社區孩童遭受襲擊,你會選擇在社區中裝設冰冷的監視器?還是藉此串起社區人與人的連結,成立社區互助網絡?」

北芝社區選擇了後者,並以此為契機設立了社區柑仔店,讓鄰里之間的連結更加緊密,用這個溫馨的空間守護居民的安全。

今年10/3-10/4銀享全球協力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辦理「共生社區國際論壇」,聚焦於「在地需求」與「生活期待」兩大主軸,邀請到北芝生活創造網絡統籌協調員中村雄介先生分享在推動共生的過程中,如何連結人與人、創造一個能支持社區中所有人成長與生活的地方。

北芝社區的故事告訴我們,由下而上的共生與互助網絡,能成功地翻轉社區過往被歧視的歷史,為居民帶來生活上真正的改善。這個位於大阪府箕面市的社區,曾是社會排斥的象徵。在80年代後期的「教育實態調查」中,北芝社區內孩童的學習能力、自信心和對未來展望都名列大阪地區的末段班,這個狀況帶起一系列針對貧困與歧視的對策,在社會福利、教育、居住上提供了資源,成為北芝轉型的重要基礎。

從一個人的困惱想望開始

然而,真正促成北芝各項推動的關鍵是-「碎語」,讓社區成員在日常生活中的抱怨和問題成為改善社區的契機。北芝生活創造網絡的統籌協調員中村雄介強調,「碎語」是指傾聽居民的聲音,他說:「現在如果辦工作坊要收集居民需求,願意來真的很少,反而從日常生活中聽到、看到的更真實。比如說,看到孩子到柑仔店總是買泡麵,就有了碎語;老人聚集在一起時抱怨的那些話也是。後來我學會將抱怨解讀成需求,社區組織再透過這些信息創造解決方案。」

北芝生活創造網絡(NPO法人)自2001年成立以來,逐步建立成為一個充滿互助精神的共生社區。社區透過跨世代合作,不僅關注高齡者的福祉、支援孩童就學與生活,並創造年輕人的就業機會。像社區貨幣「ma-bu幣」,一開始是為了解決孩童貧窮困境所設置的。例如:讓孩童可藉由「做對未來的自己有好處的事」或「做對別人有好處的事」來賺取費用(例如:賺取校外教學需自備的餐食費)。現在ma-bu幣為大人小孩都可賺取並用周邊商家消費的貨幣,目前發行量已累計到3200萬日幣。

「被支援者成支援者」成就在地事業

此次來台分享的中村雄介先生同時也擔任一般社團法人YDP的理事,此法人可提供收費型的服務,為其中一個在北芝的在地事業。2018年法人正式成立前,一位孤立、弱勢青年的碎語「想在這裡做點什麼耶…」,促成了社區組織每月一次的「啥都能做DAY」。在這天,社區會邀請弱勢、中輟青年、甚至繭居族參與居民的生活協助,例如:幫獨居老人換燈泡、處理回收物等。一開始,這群家庭支援薄弱的青年常常無法準時上工,這讓負責協調媒合的工作團隊很氣惱,但原始需求服務的社區耆老卻能以平常心看待這樣的狀況,笑說「我們年輕時不也是這樣。」這樣的包容讓原本在地一次性的志工服務有機會漸漸發展成現今法人化的常態服務,內容包含:整理遺物、紙類回收、除草、傢俱搬運等。北芝的互助共生模式並不僅僅是轉化被支援者成支援者,更促成一種世代間的互動。年輕人為長者提供服務,而長者則在互動中傳授生活經驗,建立起跨世代的連結。這樣的合作模式不僅提升了青年人的社會參與感,也讓長者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散落在社區各處的共生網絡

除了日常互助外,北芝社區內有數個公設或自營的公共空間,帶動區內不同族群在的互動。自營的「芝樂廣場」邊有販賣熟食和手作便當的510 deli以及擺售零嘴的「樂駄屋」,廣場本身作為社區交流的重要場所,為居民提供了輕鬆、自在的環境,不僅讓不同年齡層的人可以在這裡共度時光,也作為在地居民試驗創業點子的空間。「芝樂廣場」上每月一次的活動、市集更為居民積累共享的歡樂時空與緊密的連結。

從北芝社區的案例可以感受到,社區不只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是一個伴隨居民成長的共生大家庭。

整體而言,北芝社區透過教育、就業和人際關係的重建,將這個曾經被邊緣化的地方變成了一個充滿生機和希望的社區。也告訴我們,無論社區面臨多大的挑戰,只要人們願意傾聽並行動,它都有能力轉變,創造充滿關懷與支持的共生環境。

去年,銀享全球帶領研修團拜訪北芝社區,深入了解其共生模式,交流過程中,團員們體驗510 deli手作便當,在芝樂廣場享用飲品、進行交流,親身體驗北芝社區的溫度。今年11月,銀享全球將再度帶領夥伴前往北芝,進一步探討其共生實踐經驗,加速未來共生社區的在地發展。

延伸閱讀:大阪近郊社區以互助營造生活、打造共生場域

大阪近郊社區以互助營造生活、打造共生場域

延伸閱讀

成為銀享之友,掌握高齡創新趨勢

歡迎訂閱銀享全球電子報,我們定期分享第一手全球趨勢,國內外創新推動及活動資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