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技到長照的創新推動:讓單色調糊糊的食物不是唯一選擇

分享這篇文章

作者:巫瑩慧/ 雙澄照顧創新工作室|編輯:銀享全球

社會企業「銀享全球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銀享),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以創新的思維和做法,帶動優質的高齡服務。今年2月銀享舉辦其第21場小聚, 特別安排三位過往曾參與銀享海外研修的夥伴:桃園衛生局的陳玉澤主任秘書,立心慈善基金會的林蘭因執行長,及雲林縣老人長期照護協會(簡稱小太陽)創研中心葛韋成主任,分享他們在荷蘭,丹麥,或日本的看見和後續的行動。

筆者首次聽聞葛主任自科技業轉換到長照業的創新推動—研發及推廣好吃,好看的質地飲食,撰寫此文分享其心路歷程,提供更多人看見高齡,長照領域的需求,作爲自身職涯轉換的參考。

轉入長期照顧的起心動念和準備

韋成自成大製造工程研究所畢業後,隨即投入眾人稱羨的科技業服務,2010年起派駐在鴻海集團的重慶工廠,承接生產印表機廠倉儲物流規劃與建置。這個從零開始啟動的開展,讓他累積了大型專案規劃、管理、執行能力的養成。2014年回台後,陸續在知名企業擔任物流後勤管理的主管,帶領同仁達到迅速貨暢其流和兼顧服務品質的目標。

在累積近10年的豐富經驗後,韋成開始思量下個階段想要努力的目標。因著己身阿公因食道癌而有嚴重進食困難的經歷,及其一線觀察母親20多年來致力於雲林縣社區失智老人的照護,引發他對長者牙口、吞嚥,及兼顧食物色香味的關切,立定了協助需要的人「享受美食,吃到老」的宏願。

2021 年他進一步了解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和研究「質地飲食」(註1)。2022年他開始在不同單位,接受共50小時的「吞嚥咀嚼困難與照護」培訓,同時考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跨專業長期照顧管理碩士班。在持續學習精進和師長的指導下,韋成開始建構新型態高齡友善原型餐食的核心理念(詳見圖一)。

圖一:高齡友善原型餐食的核心理念 (葛韋成提供)

銀享海外研修的啟發與回台後的創新推動

2024年他參與了銀享的「日本關東研修團」,從社區中的不同身障別,看到居民、相關單位、社福團體間自然的互動; 同時在與被服務者的對話中,實際了解他們的困境和想望,而後擬定真正符合需求的照顧模式。此次研修的啟發翻轉了他既有思維,更著重由下而上地結合在地長者、社區居民、社區據點、身心障礙者、喉頸部受創者、相關的專家和多元的團隊,改善牙口不佳、吞嚥困難和缺乏吸引力等進食問題,並啟動了不同的方案,從研發設計,建立菜單食譜,種子培訓與推廣,到合作外部單位,讓質地飲食吃得到與買得到,積極建構高齡友善飲食生活圈(詳見圖二)。

圖二:高齡友善飲食生活圈 (葛韋成提供)

至今研發出的料理中,像廣受歡迎,入口即化的爌肉(如圖三),其脂肪的部分其實是白蘿蔔泥所製成的。它依據質地飲食的標準,烹調出符合「細碎及濕軟」、「軟質安全」和「食物原狀」等原則。更透過銀享社群,串聯資源和平台,孕育「友善食嚥家」計畫,獲得了信義房屋社區一家2024年「幸福社區楷模獎」的最佳榮譽。這個提案能夠勝出,主要是清楚地勾勒了如何在雲林和彰化地區推展友善環境、營養照護、里民參與、社會教育、質地餐食和合作經濟等六項目標。尤其強化社區培力,定時舉辦食農教育和實作的質地飲食等課程,以求長期和永續的落實。

圖三:團隊研發的爌肉料理 (葛韋成提供)

未來期許與共勉

韋成說基於過去10多年在科技業的管理經驗,他可以比較快從一些事情的邏輯上,分析、學習、調整和整合,讓自己在3年的時間內轉換跑道。目前已經研發出60道質地料理、5款節慶甜點和1道質地年菜。在10多個社區推展,超過300多人次參加課程,並且陸續將實作的方法和食品導入日照中心、團體家屋和社區送餐。讓過去只能吃糊的、軟爛或碎食的族群,可以重新有食慾,享受美食和均衡的營養。

他很高興這樣的服務過程,能夠有質地飲食專家何瓊玲老師、教授、醫師、社工師、營養師及小太陽團隊等組成的質地飲食共好聯盟,加上研究所中不同專長的夥伴們,一起努力為社區和機構的長輩,製作美味又好看的原型食物。未來他們所集結的合作,會繼續藉助科技、研發和推廣,在專長紮根和累積實力。因為「每一步的努力,都是為下一步未來的可能性鋪路,保持初心,勇敢前行!」

延伸閱讀

成為銀享之友,掌握高齡創新趨勢

歡迎訂閱銀享全球電子報,我們定期分享第一手全球趨勢,國內外創新推動及活動資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