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享全球日本關東研修團員心得
文|王慈彬(興南建設 董事長特助/國立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研究生);編輯|銀享全球
第二次跟著銀享全球去日本參訪,這次的地點集中在東京、千葉縣和神奈川縣,我們參觀了「52間の縁側、Koinonia家族、介護咖啡聚會、葵照護、春日台中心(春日台センターセンター)、墨豆照顧咖啡館、空與海社會福利法人地藏會」等七個地方,每個地方都充滿了愛與溫暖、歡笑與魅力,甚至像似被揮灑了魔法一般,有種不可思議的美好與美麗。如果要為這次的參訪講幾個關鍵詞來形容的話,應該是「透過咖啡或緣側,營造沒有圍牆的共融、聚集與交流」。
自然與藝術的完美融合,讓身心障礙者自由揮灑的場域
首先,紀錄最後一站參訪的「空與海社會福利法人地藏會」,這是一個坐落於樹林旁的北歐風空間,用餐的餐廳有著斜屋頂、挑高屋樑、大片落地玻璃、白色牆面與楓木色窗框,搭配原木家具或餐具;餐廳之外,還有紙藝工作室、布品工作室、木作工作室、手作成品販賣店、小型團體家屋、森林步道等等,這裡的規劃和設計讓我看到了空間美!
這裡的主要任務是提供身心障礙者一個可以自由自在工作的環境,餐廳裡可以看到身障者負責送餐點菜、每個工作室的每個角落裡,可以看到身障者聚精會神做著自己的工作,有的撕紙貼紙、有的拼布紡線紗、有的畫畫著顏色,每個作品從配色到構圖怎麼看都是藝術品,其中有個孩子的作品還被辦過畫展,甚至被大飯店收購,這些作品讓我看到這裡的一種藝術美!
另外,我也觀察到,隨著我們的到訪,有的身障工作者感到好奇,會與我們攀談,有的則是靜靜的繼續做著工作,也看到有個趴在地上休息的孩子,從奧野先生的說明裡,我瞭解到這裡的身障者有選擇工作的自由,他們可以選擇他們喜歡的事情做,也可以選擇今日暫時不工作,但都有薪資;另外,木工區裡有位學員似乎因為我們的到訪出現焦慮而出聲吼叫,好似在釋放情緒,然此舉並未引起其他學員反應,我看到大家平靜地接納並包容他的行為,這是我在這裡看到的一種平衡美!
政策助攻,讓身心障礙者融入社會、營造美好
創辦人奧野先生告訴我們:「這裡除了80位身心障礙者,還有40位非障礙工作者,大家共同維持這個空間的所有事情,營運三十多年來最辛苦的是「錢不夠用」,目前這裡有1/3是領取政府補助、1/3來自於借貸、1/3是自有資金;以前的日本社會裡是把身障孩子藏起來不敢給別人知道,但是二十年前政府開始修法,希望身心障礙者出去做事而不是被關在家裡,政府開始支持身心障礙者的就業訓練,建造這些空間政府會補助;因為這樣的改變讓你們看到這裡現在的成果。
來到這裡的身心障礙者,大部分是畢業自特教學校的孩子,18歲之後學校轉介他們過來。創辦人奧野先生和大野女士分享到他們注意到這群孩子,大部分有雙巧手、也很有創意,再加上自己本身的喜好,因此將這裡的工作漸漸往藝術創作發展。這裡,讓我開了眼界,原來身心障礙的庇護工場也可以這麼的具有美感、也可以做出這麼高質感又高單價的作品。
春日台中心再現不分彼此的舊日暖時光
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春日台中心(春日台センターセンター)」,這裡的美好是一種「共融」,留在我腦海裡畫面是「餘暉中,放學下課孩童或國高中生,騎車打球嬉鬧奔跑地穿梭在半開放的建築物與開放空間裡;和式塌塌米上,小孩和青少年或坐或躺、有地吃著點心、有地看漫畫或打遊戲,有的和日照設施的老人聊天…」。
這些畫面讓我想起自己小時候,還跟阿公阿嬤住在一起、生活在大家庭中、跟左鄰右舍串門子的時候,那個時候鄰居互相幫忙,但在2024年的台北,似乎已經看不到這樣的景象了;沒想到在東京的近郊可以再次看到這麼熱鬧的老人小孩互動共存的景象,不僅驚訝,也覺得感動!
突破政策阻礙,推倒阻隔共生的牆
這個場域的土地和建築物是地方政府所有,目前由社會福祉法人愛川舜壽會所管理,從現任理事長馬場拓也先生的說明中理解到,原來眼前所看到的一片美好,是歷過漫長的努力溝通與堅持付出後所換來的成果。
馬場先生說:「這裡原本一個超市,是他小時候放學駐足停留的地方,後來人口遷移、地方沒落、超市遷出,讓這個位於春日台中心點幾乎成廢墟。我回到這個地區之後,想要重新整理這裡,做一些照顧地方的事情,但初期與政府的溝通非常不順利,因為沒有前例而無法被政府理解也得不到許可,但是我不放棄溝通,終於取得政府50年的租約,在2022年完成現在你們看到的樣子。從拆除柏林圍牆的事件裡讓我發現我們也必須拆除圍牆,身障者與一般人應該要能一同生活。
因此,我們開設洗衣店作為提供身障者就業場域;我們這個角落開設廚房,一方面提供食物給日照中心的長輩,另一方面也做販賣,讓下課後的孩子可以買買零食填飽肚子。另外,我們在洗衣店裡張貼的價目表裡寫著『相談0元』,就是想讓附近居民知道如果生活上有任何需要商量都可以找我們免費商量。」
多元經營,讓空間充滿生命力
中心提供失智症者團體家屋、日間照顧、居家服務、障礙兒童和一般孩童課後輔導服務、或是空間使用租借,其收入分別來自於介護保險、身心障礙輔導的補助、空間租金和飲食與洗衣周邊品販買等。在這個被馬場先生期許成社區裡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停留駐足的地方,我們看到建築物沒有單一入口,社區的人可從四面八方進入中心,這裡有眾人可以休憩、娛樂、洗衣的空間。
馬場先生也和我們分享他自己的觀察:「目前日本的社會福祉事業花很多錢在照顧長輩,但是少子化的現在,我認為也應該把經費放在照顧孩童上,孩童是未來的希望;另外,身障者不是社會的負擔,而是資源,因為有身障者存在,讓大家理解並學習『共融』,如同社會上有失智長輩存在,也是這個道理」。從馬場先生的分享裡,我深刻體會到:打破圍牆、用空間規劃創造出「聚集與交流」的意義;也體會到一個空間必須要能夠讓不同的人可以一起生活,才具有生命力。
從「以人為本」出發,營造共生共融新關係
五天的行程下來,每個參訪地點帶給我不同啟發,在「52間の縁側」,我看到的是大自然的環境與沒有拘束的照顧方式,石井先生強調不按表操課,讓長輩做想做的事情;在Koinonia家族裡,看到長輩們就像居住在自己家裡一樣自在,一起備餐、一起排餐桌,呼朋引伴坐在餐廳用餐,和樂融融;在介護咖啡聚會中,我感受到創辦人高瀬女士想傳遞「一群人走得遠」的意涵,從一個開始建立分享機制的聚會,讓大家一起分享、互相鼓勵和調整。
在葵照護,我聽到加藤先生開始經營青銀共居的公寓,也聽到公寓內70多歲女性住客分享:「在父母過世後,從媒體報導上得知這個公寓可以住到老,因為單身沒有家庭負擔,經過一番斷捨離之後,就從自住房搬進了這間套房,這棟公寓的二樓有在宅醫療、居家護理單位進駐,樓下有咖啡廳、洗衣空間,附近又有葵照顧的家屋,我感覺不用擔心身體健康的變化,可以一直住到老」。
在春日台中心,我更深刻體會到「一個想法或一件事情要走到一個結果,需要一段時間的努力,堅持初衷的重要」;在「墨豆照顧咖啡館」裡,我聽到了渡邊先生透過在商店街裡開咖啡廳來擴展長照服務,讓民眾可以沒有壓力就獲得高齡照護或生活支援的資訊;在「空與海社會福利法人地藏會」裡,我看到身障者的創作超乎預期,突破了我對庇護工場的刻板印象。
去年第一次隨銀享參訪關西時,我還是健康照護領域的門外漢,今年隨銀享參訪關東時,我已另外有個身分是─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的研究生,從這次的參訪裡我體會到政策推動與實際執行之間的巧妙互動,每位實際執行者都在政策規範下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人性化照顧模式,而政府也在看到民間執行成果後願意檢討政策並給予更大多的協助。
我很高興自己在預備第三人生的道路上有所進展,漸漸地更看得懂也聽得懂,期許自己未來有能力為照顧長輩提供心力。參訪的感動滿滿,怎麼寫都寫不完整,最後,想感謝兩次參訪中同行的夥伴們,謝謝大家的不藏私的分享,謝謝大家的共學,更謝謝大家讓我看到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為長輩付出而認真學習與檢討的模樣,讓我再次充飽了電,繼續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