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芯瑜|編輯:銀享全球
銀享全球、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以下簡稱南迴基金會)及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以下簡稱伯拉罕)聯手推動首批共生照顧日本見習計畫。在與日方合作夥伴密切討論後,此次見習計畫不僅規劃三場讀書會,協助學員對日本共生照顧的發展脈絡、日方見習單位的推動與其團隊成員,及基本日語日常對話有基本的掌握。並特別安排學員深入服務現場,以實作、觀察、體驗、深度交流等方式掌握日本共生照顧的精神和經營關鍵。首批學員分別來自伯拉罕基地班長張秋琴、南迴基金會附設居家護理所的全萱子以及伯拉罕行政管理部陳婉佳,他們於今年8月底實地前往「52間の縁側」、「宅老所石井家」及「Koinonia家族」的服務場域,並於10月2日晚上的線上分享會,與近80位與會夥伴交流此次見習的啟發,收穫,和行動。
「你們覺得家人是什麼?你們覺得家族是什麼?」
如果在照顧現場,身邊的每個人都像家人一樣,那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呢?在日本的照顧場域中,他們時常這樣反問自己,也將這個問題拋給來自台灣的夥伴。
什麼是共生照顧?從日本實作見習中收穫的體會
此次學員來自照顧服務、護理和行政三個不同領域,多元的背景讓這次見習多了不同視角的看見。見習過程,學員們開始重新思考自己對共生照顧的理解和實踐。
到日見習前,婉佳認為共生照顧的重點是「照顧」,共生是一種成果、結果或意圖。然而,日本見習的經驗讓她體會到,「共生照顧」是一體且密不可分的關係,是一種完整的生活方式。
身位護理師的萱子提到,見習前她認為專業人員的介入是為了提升照顧品質。但見習後她發現,真正的共生照顧是在這個空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他想要的角色,因為在這邊就像在家一樣,可以自然的共同生活,相互尊重。
照服背景的秋琴姐則認為,伯拉罕的共生模式和日本場域蠻相近,但對比於日本,台灣的照顧往往過於周到,以至於讓長者失去自主能力,產生過度依賴。
印象深刻的共生日常
萱子分享一位見習期間讓他印象深刻的大哥,他原被醫生宣告不洗腎就僅剩兩週生命,但這位大哥不願繼續洗腎,他的家人因此將他轉入Koinonia家族作安寧。沒想到這位大哥現在於Koinonia家族已生活了兩個月,並在團隊悉心照顧下移除鼻胃管,現由口進食。萱子深刻感受到日本團隊對服務對象的尊重,團隊理解並支持他不願洗腎的決定,像家人般關懷並照顧他的日常生活,成了大哥舒適活著的重要支持。
婉佳分享了她在見習過程中印象深刻的體驗,常常聽到日本夥伴關心地問:「你還好嗎?要不要休息一下?不用那麼拼命整理。」那時她協助長輩洗澡,整個過程從早上持續到下午三點多。她發現,在那裡工作時,因為全心投入,時間過得很快。然而,無論是在52間緣側或是Koinonia家族,環境本身的緩慢節奏,讓她感覺到一種家一般的舒適與安靜。洗完澡後,日本夥伴甚至體貼地倒了一杯飲料,提醒她也要放鬆一下。
秋琴分享了一個讓她感動的畫面,她在服務現場看到一位照服員爸爸背著孩子工作,日照的長輩圍繞在爸爸身旁和孩子互動,這樣自然互動,不分誰需要被照顧的情景充分展現了共生的精神,讓她深受啟發。
日本見習的啟發和未來在台的行動
「如何讓長者在尊嚴中自主生活?」是伯拉罕基地班長秋琴在見習後的深刻反思。這次近身參與和觀察日本團隊的日常,她體會到真正的共生照顧應該是在尊重長者的基礎上,鼓勵他們保有獨立性,從而於自主中擁有尊嚴。作為共生基地班長的她認為,想要推動共生照顧理念,不僅需要照顧工作者改變對長者的態度,還需要和家屬保持緊密聯結,讓家屬也成為照顧場域裡的支持系統,減少照顧工作者的壓力與焦慮。
伯拉罕行政管理部的婉佳說:「回到自己的崗位上,我想先穩定單位內部的流動,嘗試看到夥伴眼中的風景。我想這不容易,但這是大家一同前進的關鍵。」南迴基金會的護理師萱子也說:「不管面對長輩還是小朋友,都不要設限,要尊重每個人且有耐心。無論如何都要讓他們知道你要做什麼,因為不管他們狀況怎樣,其實都聽得到、感受得到。」
這次見習帶給三位學員們共同的啟發-照顧不應該僅僅是如何提供服務,而是如何共同生活。台灣現有的照顧模式多半是以分工明確的方式進行,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劃分了清晰的界限。然而,在日本的共生照顧模式中,這種界限變得模糊。大家一起生活、共同面對日常中的挑戰,這種模式讓人感受到更加真誠且溫暖的照顧氛圍。
共生照顧在台灣發展的可能
深耕在羅東,經營社區內第二個家的維揚診所所長陳英昭醫師提到,在日本,隨著獨居長者越來越多,「孤獨死」成為一個日益嚴峻的問題。即便是有家人的人,也逐漸失去了聯繫,形成所謂的「無緣社會」。面對這樣的挑戰,他相當佩服日本宅老所石井家負責人石井英壽先生其積極與社區連結,尤其在相當內斂的日本社會,仍致力於對抗孤獨、營造共生。
攝於10/2線上分享會(左上至右下):伯拉罕行政管理部陳婉佳、銀享全球蔡昕伶執行長、南迴基金會附設居家護理所的全萱子、伯拉罕基地班長張秋琴、維揚診所所長陳英昭醫師
積極連結醫療與長照的雲林好所宅到宅支援診所院長黃子華醫師則表示,此次見習學員的分享讓他身歷其境,希望未來能親身體驗日本這種充滿溫度的照顧方式。他認為,所謂「共生照顧」就是共同生活。他期盼台灣能克服現有的照顧環境與服務設計中的諸多限制,讓人們重拾尊嚴、自由生活的想像力。
首批見習學員分別來自南迴基金會和伯拉罕。南迴基金會謝文祥執行董事相當肯定這種讓實務現場的夥伴在日實作見習的模式,這讓他們直接思考日本的模式,無論是管理面或技術面,如何在台灣逐步落實。期待未來能在台灣發展出新的共生照顧模式,讓照顧回歸生活的本質,並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來創造一個更加幸福的照顧環境。伯拉罕理事主席林依瑩也有感於三位學員的學習與看見,這種深入當地照顧現場真實而細緻的學習,讓人不僅學到好的照顧模式,更體會到共生的真諦。然而,他也說道,這種從「照顧」到「生活」的轉變在台灣不容易,因為當前的照顧模式已經深植,但她相信,只要耐心與堅持,這樣的轉變終將發生。
「共生不是絕對分工,而是大家一起。一個幸福的家,即使大家有不同角色,也要一起做才會幸福。」-林依瑩
分享會的尾聲,策劃此次共生照顧日本見習的銀享全球蔡昕伶執行長分享: 「我們此回確實花了比預期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和日本合作單位溝通與共識,畢竟對他們而言,此次見習是他們首度嘗試讓台灣學員進入服務現場。我們十分欣喜地收到他們對學員投入的肯定,了解到見習對日本團隊而言也是很有意義!未來我們將持續推動日本見習,期待這雙向交流能更好地推進彼此在共生照顧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