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芯瑜|編輯:蔡昕伶
「人的身高所及的視線範圍,都是一樓。」-Kissa Laundry創辦人, 田中社長
從空間到共生營造
這句話讓我聯想到顧客體驗,尤其是商品陳列的「黃金陳列線」。在商場中,顧客視線平行範圍內的貨架陳列區,往往是最容易吸引目光和刺激購買的地方。
這也延伸到社區共生的概念。如果我們希望自己或所提供的服務被有需要的人看見,那麼在「一樓」更容易讓人不經意地注意到,而「二樓」或更高層的空間,就很難被人發現。
在空間設計方面,台灣有許多長照單位和社區組織,致力於將公共空間規劃得似「家」或「客廳」,讓來到這裡的人有回家的感覺。我曾好奇地問過,每個人對「家」的感覺不同,有時「回家」可能並不是一個美好的意象。真正關鍵的是這個「家」是否能夠帶給來到這裡的人歸屬感。
空間設計會影響人的行為和情感。在田中社長的分享中,我似乎找到關於「共生」和「家」的一些線索。第一、在家的一天可能會有的活動都可能在這裡發生,例如:洗衣、喝咖啡、手作等等;第二、這個空間不設定目標族群,不分年齡或個性,都能舒適自在的交流或休息;第三、這裡可以接納每個人獨特的喜好,可以帶自己喜歡的東西來放,也可以在這裡做自己喜歡的事。
走入社區,從做會讓自己開心的事開始
當田中社長分享時,我看到的是一個由內而外散發著光芒,有著強大力量的人。我想,這源自於他對世界的好奇、行動力,不是盲目追求社會的流行或議題,而是向內探詢「我是誰?」、「我想要做什麼?」我想,是創新者和創業者必備的特質。他們要先了解自己的獨特性與喜好,才能發現自己的天賦、使命與價值。
最初,田中社長推著咖啡車,免費分送咖啡。她只是想觀察路人的反應,是開心還是厭煩?她並不知道這會產生什麼樣的效益。然而,這個過程,她發現有些人內心有很多話想說,但無處傾訴;她也明白,不能從外表評判一個人,應該看見每個人的本質,而不應自認周遭的人誰更需要幫助。
田中社長想要一個可以喝茶的地方,但對餐飲沒興趣;她不想要倚賴公部門,因此私設公民館——Kissa Laundry。在這裡,人們可以洗衣、喝咖啡、進行手作活動、舉辦兒童工作坊,甚至企業讀書會等。
田中社長將吸引居民的元素融入這個空間,而那些元素到底是什麼呢?這或許也是許多推動社區共生的人所好奇的。
獨特性成為聚集人的關鍵
或許設立一個多功能空間不困難,但Kissa Laundry之所以獨特,在於它如何在社區中創造人與人的連結,以及它如何讓喜歡這裡的人感到歸屬和自在。
田中社長提到日本公部門設立的公民館,是為了讓居民在此自在交流,但滿足所有人期待的設計往往讓空間失去獨特性,失去了讓人有共鳴的可能。
田中社長設立的Kissa Laundry由自己的想望出發,她分享到「我沒有小孩,但我能想像隨著家庭成員增加,每個人喜好的東西都不一樣。大家來到這裡,若覺得家裡的某個物品放在這裡很合適,就會帶過來,結果這裡的東西越來越多。」田中社長說道。漸漸地,這個地方從一個洗衣店、咖啡廳的裝潢,變成像自家客廳一樣。我想,吸引居民的,不只是洗衣機或咖啡,而是這個地方看起來有故事,而那個故事,與「我」息息相關。
回應到田中社長的那句話:「一樓空間,引發過路人的好奇,讓人家看見你,他可以從中有發想,很重要。」她期待這個空間能讓人勇敢圓夢,而這需要足夠的信任、包容和安全感。
從Kissa Laundry的案例可以看出,改變不是一個人的力量,而是由每個獨特的個體共同創造。這裡的員工有各自的夢想,幾乎沒有人想辭職。田中社長分享:「當初聘僱員工時,有位家庭主婦說,她沒有專長,只是一個家庭主婦。來到這裡後,她明白了,世界上沒有人會『只是』家庭主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和專長。」還有位工作夥伴本身是音樂人,她想經營共享廚房,便在這裡開啟了夜間的Kissa Laundry。
田中社長的分享讓我們理解到,創造一個能夠包容各種人的共生空間,往往由最單純的心出發。
Kissa Laundry這個空間不僅滿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更成為人與人之間互動與共鳴的場所。田中社長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當每個人能夠自在地表達自我、一展獨特喜好時,才有可能吸引人走入,進而將自己喜歡的元素帶入,營造出一個共有共生的環境。正如她所說,改變不靠一個人的力量,而是靠每個獨特個體共同創造,這樣的共生才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