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人的需求,用溫度串起連結
文|楊芯瑜(銀享全球實習生)
身為高齡者教育研究所的學生,我去過不少不同樣貌的社區據點和機構,我總是好奇,有那麼多地方在辦理,為什麼有些可以很出色,有些卻好似只為辦理而辦理?關於後者,你說他們沒有用心嗎?我想不是。一般人投入辦理機構、據點,我認為都有關懷高齡者的初心,那為何後來服務品質會落差這麼大?那些作為典範的案例,究竟做了什麼?這次協助銀享全球台灣安老創新考察團,和來自香港NGO和私人基金會主管出訪,透過香港夥伴的眼睛,再加上個人觀察,似乎發掘了一些蛛絲馬跡。
套一句香港夥伴所說:「很多時候我們花太多時間追求KPI,或著眼於解決眼前的問題,一不小心就破碎了價值信念。」你是否也有著自己堅信的價值,是否也曾帶著滿滿的期許奮力一博,而後來呢?我們一起看看對這些典範來說最重要的小事。
以陪伴與關懷為出發點,創造似家不是家,溫馨的社區場域

社區早餐店,也能營造出「家」的感覺。那種家的感覺,是社區孩子來到這裡可以脫掉鞋子,坐在木地板,早餐店媽媽會遞上一杯水、一頓營養的早餐,還會靜靜聽他們分享他們的心聲,再給他們溫暖的支持與擁抱。這是伯拉罕的一家早餐店,從關心一個孩子,到後來全校都一起來。伯拉罕照顧到了社區不同群體,他們營造出的是「社區一家」的感覺。
從空間、活動、到日常作息安排,營造聚在一起、好好生活的氛圍

有那麼一個住所,你會看到行動方便的長輩牽著行動不便的長輩慢慢地走,你很難不會被他們互相扶持的畫面給觸動。也許有些人覺得這沒什麼,畢竟僅是一個人的善意,但試想,如果是大多數人都會自發地互相照顧呢?,在這樣一個地方,不再只是工作人員負責協助有需要的人。除了人與人間的美好互動,人與景其實也能產生連結,在好好園館,從窗戶上、樓梯間、門口,每個不經意的抬頭都能看見藝術之美,感受文字的溫度,處處展現好好的理念與精神。
從一個個實驗,解鎖世代間彼此陪伴和交流的關鍵
身在台南舊城區的一間小店面,兩位年輕世代的創辦人分享著他們如何串連當地跨世代居民、活化社區的故事,你會發現從他們眼裡看到的阿公阿嬤似乎特別可愛,不管是老老之間的互動、或是跨世代交流,他們總能將互動描述的相當生動,並且帶有十分深刻的情感。這是Oh Old!,從分享中我看見了同理,他們能夠換位思考理解每個人行為背後的動機及需求,更能夠持續發現問題並加以行動,借居民的力量來解決社區的問題。

在深度交流後,香港夥伴分享感觸:「在成為『成功案例』之前,其實他們也都曾經歷挑戰。不過面對挑戰,我覺得他們緊抓著價值信念,每天都在想價值要怎麼體現。」
科技,也能重拾人與人相處的溫度
曾經聽到長輩這麼說:「等我以後退休一個人在家,我寧願一隻狗來陪伴我,也不要一台機器人來陪我聊天。」現代科技發展究竟如何在未來超高齡社會下真正回應人的需要。一般我們對科技的認知是冰冷、沒有溫度,然而台灣受恩日照中心劉庭軒董事長說道:「我們期望科技是讓我們能夠更了解長輩的狀況,同時也減少工作人員不必要的工作量,進而提高工作人員陪伴高齡者、面對面互動的機會,我想這才是服務的本質。」可見他們思考的不是如何運用科技來陪伴高齡者,而是反過來思考科技能夠如何保留人與人相處的溫度,將更多空間與心力發揮在人們所需要的愛與關懷。
讓根植心中的溫度散發,用行動創造共好
回應開頭提出的問題,或許KPI固然重要,不過如何緊抓自己的價值,才是關鍵。五天的考察下來,我們都明白,那些最鼓舞人心的,是以行動實踐信念、以身作則的領導人。而領導人的感染力,又取決於他對政策的了解、對居民需求的熟悉,更重要的是具有很強的執行力。如和鄰銀光咖啡館創辦人邱青萸分享:「緊扣和鄰的使命和願景,清楚自己的定位及目標,讓對的團隊進來協助、一起前進,共同朝向回應社區需求的方向發展。其中不可或缺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及信任關係。」青萸對目標堅定讓香港夥伴印象深刻。

交流的最後,香港夥伴說:「每個地方都好有愛」、「聽到很多有啟發,讓人重燃對這行業熱情的動人故事」、「我覺得可以把這些故事,對長者的關懷,共生社區的概念帶回到香港。」即便人際關係的問題不易解決,要照顧到所有人的需求不容易,但回到人身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共通點,所有人都需要情感連結、需要歸屬感和自身價值的體現。不管你正在經營據點、機構還是做任何你深信的事,在迷失的時候,或許我們都該回想初心。這不容易!但別忘記有那麼多人,不論他們在香港、台灣各地,都和你一樣,正在一起面對這個課題!
感謝香港頤年慈善基金網絡的支持。6月初銀享全球規劃為期五天的「台灣安老創新考察團」,以「社區整合照顧」、「共生社區經營」、「智慧科技應用」、「基金會倡議與培力」為考察重點,以上為筆者綜合20位香港夥伴與台灣考察單位深度交流之啟發。
作者簡介:楊芯瑜,銀享全球2022暑期實習生。目前就讀於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生性溫暖樂觀,近幾年投入於偏鄉教育、創新教育及高齡教育,對教育情有獨鍾。期許未來能在超高齡社會中成為跨世代融合的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