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區內廢校的華麗轉身? 守護失智者的溫馨園地

分享這篇文章

文|巫瑩慧(雙澄照顧創新工作室負責人)

背景:筆者在2023年5月參與「銀享全球」辦理的「日本關西研修團」,同年7月與當時同訪日本的七位團員及四位在長期照顧領域的夥伴,一行共十二人(依姓名筆劃排序如後:王慈彬、李恩霖、巫瑩慧、吳翠娥、吳麗真、林秀榛、林潔茹、夏安婷、陳貞如、黃麗凰、游家淩、羅心慧)相約參訪在台北內湖區的「台北市私立敬智學苑社區長照機構」。此文分享筆者的觀察和同行者的心得回饋。

蒙特梭利在失智照顧的應用

隨著人均壽命越來越長,失智的人口也在急劇的增加中。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最新統計,國內的失智人口已經超過32萬。而且在未來20年,預估每30分鐘就會增加一位個案。不論對家庭和社會在照顧上,都會面臨極大的挑戰。目前國內的日間照顧中心,超過800多間。不過,以失智者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單位還相當有限,因為它的設立門檻高,這包含需要有較高的的照護比例與符合失智者行動需求的環境設計,以及照服務人員需完成失智症照顧服務訓練等。尤其,在都會區內找到合適的空間更是設立上不容易跨越的關卡。

蒙特梭利是一套已在全世界廣泛應用的幼兒教學法,其教育理念在於引導學童從生活中學習。加拿大的Gail Elliot博士自2012年把這個教學理念和方法應用於失智症的照顧。目前已經在加拿大、澳洲、英國和香港等推廣多年,台灣的「社團法人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是國內唯一被授權的單位。該協會於2023年4月在已被廢校,位於台北市內湖區的潭美國小設立「台北市私立敬智學苑社區長照機構」,並導入「認知悠能-蒙特梭利失智症認知促進模式」。

觀察與心得

我們一行12位,參訪了該機構的服務。以下分享心得整合:

1、創新運用閒置校地

潭美國小於2018年8月9日遷校後,留下來的閒置校地,已經陸續重整為多功能的社區環境。一樓為幼兒園,二樓為失智症日間照顧中心,三樓為致力於自然生態的協會,是一種與大自然共生的青銀共融。

2、聚焦環境功能

運用「合適的環境」,依照失智患者的需要、興趣、技巧及能力,來為他們提供活動、生活角色和常規的任務。因此,認知悠能著重於將環境營造成視覺、感覺和嗅覺,都充滿「家」的氛圍。將活動融入日常,透過有目標的工作和有成就感的任務,促進更具意義的生活,讓失智者能夠悠然自在的學習、參與、互動和發揮自我。7間教室規畫成不同功能的使用場域: 有活動室、大腦健身班、廚房與美髮沙龍、多功能室、辦公室與靜心室、認真班、知性班等。如照片一、二、三。當天正好有一位爺爺在沙龍的環境中,獨自享受照服員幫他洗頭和吹頭髮。

照片一:大腦健身房
照片二:靜智沙龍
照片三:敬智廚房

3、清楚易見的指引

運用了鮮明的對比色去襯托文字或圖像,讓個案容易看見和了解,同時提高注意力和安全性。如果他們能夠輕鬆地找到需要的物品、廁所的位置,或者進行想要的活動,就可以預防和減少焦慮。同時,因為幫助他們提升了個人的自主能力,降低了他們情緒波動的頻率,也會相對減少工作人員的照顧壓力。如照片四、五、六。

照片四:廁所和衛生紙指示
照片五:上廁所步驟圖示
照片六:蒙特梭利教具置物盒

4、鼓勵動手的設計

可觸摸的牆上設計,邀請參與植栽和協助擺盤的桌墊,如照片七、八、九。除了可以增加活動的多樣性,也增進感官觸摸、手動、聞香、日常生活功能和滿足感等特色。

照片七:觸摸牆
照片八:邀請植栽的角落
照片九:協助擺盤的桌墊

5、多層次元素迴廊的安排

在教室外的長廊,是絕佳的遊走動線,沿途擺設了各種形式的椅子,可以休憩。另外,也沿著迴廊欄杆,提供蔬果青菜的盆栽種植,回歸生活上的療癒和樂趣。迴廊中間設計了觀機台,可在此欣賞松山機場飛機飛翔。在走廊的盡頭還有一張有靠背的沙發椅和圖書海報,後面有植物吊籃、遮蔽出口的門,以及隱藏式牆面等,讓人放鬆的設計擺設。另一個樓梯出入口的門,也畫了大樹和黏貼可拆式的果實,達到摘玩果子的遊戲、手眼協調和遮蔽開門風險的多重功能。照片十、十一、十二。

照片十:多元層次迴廊
照片十一:觀機台
照片十二:放鬆和安全的角落

6、和專業醫師有約

在協會的理事長是國內知名的神經內科甄瑞興醫師,他會定期來了解失智學員的狀況和需求,並且和有需要的家屬面談解惑,提升家庭照顧的品質。

另外,協會的執行長林於諍也從個案的狀況中和我們分享一些機構服務的核心精神:

  • 失智者反應式行為所代表的意義:對於失智者的脫序行為,一般人大都會以問題行為的角度,負面的看待。但是她認為: 失智者大部分不是故意為之,而是疾病退化中對周遭人事、地、物的直接反應式行為。如果我們能夠去探討,問題產生的前因,就會相對減少疲於應付各種意外狀況的比例。
  • 準備好的環境:在進行任何一個活動或互動之前,盡量先覺察個案到底需要甚麼?以及當時的身心狀態。在預備好的環境中,尊重他們的需求,自由探索發揮。只有建構好一個這樣的情境,才能真正促進自主的能力和機會,讓他們保有尊嚴和信心。

隨著超高齡社會的到來,高齡和失智者人口快速增加,我們開始思量「老後要過怎樣的生活?」「如何能在熟悉的環境中安老樂活?」期待已閒置,陸續被釋放出的公共空間能在未來成為協助高齡者,失智者在地安老的重要場域。讓民眾珍惜失能,失智者是社會的一分子,一起創造在地老化和社區共生的美好。

其他夥伴的參訪感言

王慈彬

孩子小的時候我接觸到蒙特梭利幼稚園,那裡的環境被布置得很像「家」。整個環境充滿各式各樣的工具 (在蒙特梭利教室教具以「工具」稱之),可用來做蛋糕、榨果汁、扣扣子、穿鞋帶、夾豆豆、拼拼圖、也可以做數學、練拼字、看地圖…等。每天讓孩子自由選擇當下想要做甚麼工作,讓孩子自己依自己的進度完成自己想做的事。老師只是從旁邊觀察,給予適當的引導、配合需求改善環境或教具。簡單講,蒙特梭利的環境就是「讓孩子在預備好的環境中,以尊重孩子的需求的方式,讓孩子自由探索學習」

今天的參訪,首先映入眼簾的布置,與我所見過的蒙特梭利幼稚園幾乎一模一樣,只是尺寸大了一號,是成人尺寸。聆聽執行長簡報時,聽到一段令我感動的照顧方式:有位奶奶很會泡茶,但是因為手抖燙傷過後家裡就沒有再讓奶奶泡茶;奶奶來到這裡後,他們在觀察了奶奶的行為,為她準備一套適合她狀況使用的泡茶工具,奶奶果不其然地將茶泡得很好,沒有出錯。執行長說:這就是長輩們的動作記憶,即使失智,也不會忘記的動作。

我感覺得這個例子落實了蒙特梭利的精神,觀察需求、準備環境,將長輩在日照中心的活動融入長輩過去的生活。在準備好的環境裡,讓長輩有家的感覺,協助長輩找到工作投入,讓長輩沉浸在工作的情境中,發揮能力、產生信心,降低長輩想回家的感覺。如同執行長所說:為長輩找到一個要早起的理由。執行長的分享,很實際!

蒙特梭利環境提供的秩序感與適性學習,讓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看到了穩定與主動。我對於失智的研究不深,但我認為如果當我的生命走到那個階段時,我也希望自己可以依著那時候的狀態如常生活。

黃麗凰

認知悠能蒙特梭利失智照顧模式,強調一個能豐富失智症患者身心靈的「準備好的環境」。準備好的環境包括建立讓住民可以成功執行任務的環境,有熟悉的外觀.看起來.聞起來.感覺起來像個家,促進長輩的獨立性,讓每個長輩的生活充滿意義和目的等核心理念。

此次進入參訪單位,首先映入眼簾是熟悉的校園教室,左側盆栽區種植熟悉的植物九層塔.左手香,教室依不同功能有知性班、能量班、廚房、大腦健身房、認真班、敬智沙龍,還有一間供躁動長輩之靜心室。

這裡由每日上班的社工、照服員擔任美髮設計師,讓長輩沉浸在熟悉舒適的環境。靜心室,除了提供躁動的失智症長輩一個獨立的空間,也是甄瑞興醫師看診、諮詢的診間,是個多功能室。

大腦健身房,顧名思義,是長輩活動筋骨的地方。依指示箭頭,走進每日必到之廁所,牆壁上細心為長輩圖解上廁所的八步驟,亮眼的馬桶蓋,讓人格外溫馨。因鄰近松山機場,走廊處設有一個觀機雅座,可以坐著觀賞翱翔的飛機。

20年前因緣際會,我曾在蒙特梭利幼稚園工作5年,蒙特梭利的教學應用在幼兒教育是鼓勵幼兒在生活中學習,教學規劃「日常生活」、「感官」、「數學」、「語言」及「文化」強化五官的體驗,目的是開發幼兒潛能。過往的這個經驗,讓我在進入長照領域後一直在思量「幼兒的蒙特梭利教育是開發潛能,蒙特梭利教育用於老人,何嘗不是延緩退化呢? 」今日的參訪讓我多年的疑問,得到應證。

望著遠處啟航的飛機,我相信認知悠能將帶領失智症老人,遨向更寬闊更多元的老人生活。就像入口處牆壁映入眼中的文字:「生命的意義….在於有意義的人生」。

游家淩

很開心在此次參訪注意到照顧人員願意花時間去觀察和理解長者隱藏在行為背後的原因。同時,單位本著認知悠能的精神,以有意義的活動轉化長輩原本的反應式行爲,用愛陪伴他們。

延伸閱讀

成為銀享之友,掌握高齡創新趨勢

歡迎訂閱銀享全球電子報,我們定期分享第一手全球趨勢,國內外創新推動及活動資訊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