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銀享全球 王若馨
「你一個生命科學系的人,怎麼會在高齡領域工作呀?」這是工作三年以來,幾乎每次初見面的人都會對我拋出的疑問。而我每次的回答,也都是以:「2015年,我參與了一個計畫叫做YEF….」開始述說我與高齡領域結緣的故事
那一點的勇氣,讓我踏上高齡之路
回想起來,2015年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轉折點。在YEF的過程中,開始探索自己真正想要解決、想要動手來實踐的社會議題,並真實投入其中。
那時我們的團隊選擇了現在很夯的青銀共居議題(當時還沒什麼人討論呢!),並跑遍北中南各地做了無數的高齡者及年輕人的訪談,蒐集專業領域老師建議,開始思考在高齡社會中新的共住生活可能。甚至我們因緣際會下到某個主婦聯盟聚會進行分享,在會後被一群媽媽們包圍詢問:什麼時候你們要開始做?我們很有興趣!
這段走入社區、走入高齡者生活的經驗,以及那一點一滴人與人間的交流,讓我感受到,20歲的我,似乎可以在台灣又急又快的高齡化速度下協助做一些改變。換句話說,我看見了我們這個世代在高齡社會下不可或缺的角色。
跟著YEF一起在海外參訪去了矽谷及北京,參訪了Aging2.0(美國知名銀髮創新平台),並認識Aging2.0在台灣的合作夥伴銀享全球後,這趟旅程給的勇氣,讓我更加相信這條路,我必須嘗試。
你以為你給的是他需要的
一年在成大老年所想盡辦法瘋狂修課、參與社區的生活,再加上三年銀享全球各類專案的發想與執行,我至今仍舊覺得高齡領域沒有邊界,學習之路相當漫長。
這個世界,第一次有這麼多的高齡者,我們既定印象中的高齡者早已改變(如果你現在想到高齡者只想到臥床、輪椅、待在家看電視,那你可能真的不了解他們),而我也幾乎每天,都在獲得對高齡者、對長期照顧、對產業各類議題的新知識。
比方說,照顧失智者只能把他關在家裡才可以避免走失嗎?為什麼有些熟齡族根本不缺錢但卻很想重新回到工作職場?為什麼當長照被形容為「做功德」時,一線的服務人員會如此反感?
在銀享全球,我參與了海外參訪團、銀浪新創力國際週、史丹福設計競賽、人才培訓…等專案,透過國際經驗的交流、知識的轉化,帶動台灣各地的高齡產業stakeholder們及高齡者本身思考並實踐高齡社會中很重要的幾個議題,包括以人為本的社區整合長照服務、第三人生熟齡生活、世代共生、失智創新服務…等。同時間我也踏入社區與長照服務單位的場域,擔任家庭照顧者支持團體的帶領者、採訪在原鄉部落的照顧服務員,尋找台灣在地的創新案例。
「不再只是看見一個人的表面,而是透過真誠相處、建立信任感,從蛛絲馬跡中尋找所有行為背後的根本原因。」
這是我在這段過程裡很重要的體悟。每一個高齡有關的議題裡,核心都是人。你可能想導入創新科技,但你必須回歸到人們的使用需求; 你可能想建立新的服務模式,而你也必須了解服務輸送過程裡接觸到的每一個角色。
對於高齡產業,多數人僅僅知道新聞媒體常常恐嚇大家的5個青壯年要扶養1位高齡者或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這樣的論點。但這些人口比例數字的變化只不過就是個統計基礎。我認為身為青年,我們更要意識到:
第一,當我們想跨入這個市場,為高齡者設計服務及產品,一定不能忘記高齡者也有很多種類型,現在的65歲和90歲是兩個非常不一樣的世代,他們有著不同的生活背景及價值觀,我們必須真正清楚不同類型高齡者間需求究竟有何不同。
第二,無論我們身在什麼產業,從食衣住行到娛樂、教育、科技,在高齡化的持續推進當中,我們都將直接或間接地面對更多高齡的潛在客戶。
第三,誰說高齡者只能是消費者?如何不再只是「為他們設計」,而是邀請跨世代的他們一同加入成為設計者、生產者,除了更加貼近使用者需求,更可以創造高齡者的角色與舞台。
別人的故事永遠是別人的
2015年很幸運成為YEFer們的眼睛,到了矽谷與北京參訪。那時,非常深刻的提醒與學習之一,就是學會問好問題、問跟自己、跟台灣相關的問題。到國外參訪,需要在真正了解對方的價值觀與理念後,不斷透過國際的經驗重複驗證與回應在台灣的現況,以及收斂出下一步我們自己、台灣可以做什麼。如果僅僅只在國外看到一個好模式,就想要直接移植搬回台灣,是萬萬不可且充滿風險的。
非常巧合,在進到現在的公司後,我自己也參與規劃執行了高齡創新海外參訪團,兩次去荷蘭,一次去丹麥,帶來自政府、學界、產業界、一線長照服務提供者…等至國外研修學習。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國際經驗裡,有更多的文化脈絡、社會背景、經濟狀態必須了解,我們始終必須回到台灣現有的情境下,找到發展的方式。而中間這層轉化,是最重要關鍵的。
「別人的故事永遠是別人的」,無論是國際經驗之於台灣,抑或是我的故事之於你。這句話也從2015年就留在我心裡,讓我得以保持清晰的雙眼,不斷的反思與學習。
寫這一篇文章時,我剛從一個失智服務據點的活動回來。今天的據點服務內容是要帶著失智的長輩一起到全聯逛街,協助他們訓練生活自理的能力,因此設定了每個長輩不同目標,從找到對的蛋糕、計算價錢、跟店員溝通…等。從踏入全聯到結完帳,75歲的珍姊(化名)全程把我的手牽著,牽得好緊好緊,一邊開心的跟我分享火鍋怎麼煮,一邊忘記自己的任務,不過也在最後完美買到任務卡上的蛋糕。
雖然這個過程裡,看到了好多失智者在社區自立生活的挑戰,包含價格標示牌太小、店家通道標示易產生方向感混亂、店員對於失智症的理解、無障礙空間設施的完整度…等,這些每個都可能是一個重要待解決的問題。但,我對於珍姐全程把我的手牽著卻是最印象深刻,因為這意味著:信任關係的建立。而這樣的信任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鼓勵。
也許在高齡社會裡,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做第一線的長者服務,但我們每個人都將面對「老」這件事,從阿公阿嬤、爸媽到自己。雖然很多人認為做高齡相關領域要很有「愛」,我不否認,但我覺得更多的其實是你是否願意追尋人與人間那多一些些的同理、溝通與信任。我想,這會是在社會上很重要的能力。也是2015年走完YEF的過程、踏入高齡產業後,留在我心中很重要的一件事。
【作者簡介】
王若馨,現任銀享全球專案經理。畢業於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喜愛嘗試新事物、接受挑戰。2015年參與時代基金會的YEF計畫後,因緣際會之下接觸了高齡議題,燃起想要對台灣高齡社會有所貢獻的熱情。雖然台語不「練鄧」,但依舊不減信心的持續學習高齡相關知識。
2019年正式加入銀享全球滿3年。「如何不再只是看見一個人的表面,而是透過真誠相處、建立信任感,從蛛絲馬跡中尋找所有行為背後的根本原因」是在接觸高齡領域、在銀享工作後很重要的學習之一。
(本文同步刊載於Epoch時代學院部落格及天下雜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