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日本和荷蘭的失智農場

分享這篇文章

文 | 巫瑩慧(銀享客座專欄作家 )

2017年非常難得,在台灣失智症協會的安排下,4下旬參訪了日本奈良的年輕型失智症農場。9月上旬隨著銀享全球的團隊,前往荷蘭阿姆斯特丹,看見了另一種型態的失智農場。

以下就分別走進兩個國家探一探不同的運用。

日本 Kizunaya 年輕型農場

(照片由巫瑩慧提供)

年輕型失智症是指65歲得病的族群,在輕度甚至中度時期,大部分的肢體功能都維持得不錯。因為必須提早離開職場,加上大腦退化的區塊和老年型失智症不大一樣,所以在個性情緒的改變或者是行為上的問題會比較明顯。國際上的研究和實際服務,都強調增加體適能活動和情緒支持的重要性。

日本2015年起,在國家長期照顧的「新橘色計畫」中,推展企業和社福團體合作。讓年輕型輕度患者重回職場,從事一些比較單純的工作。年輕型患者的失智農場,可以說是其中的一種剛開始的嘗試。

(照片由巫瑩慧提供)

奈良地區的Kizunaya農場以日間照顧為主,同時進行患者參與輕技能農務的實驗計畫。協助草莓、大麥、蔬菜和大和橘子等的種植,依功能表現,給予薪資。

對家庭經濟的幫助雖然有限,但是在增進體能、促進人際互動和提升自我尊嚴,具有相對的功效。這項新推展的方案,對於患者重新融入社會,建立價值,是值得全球去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除此之外,農場更結合地方政府、企業和學校,帶領患者參與球賽、各類運動、物產展覽等,推展社區融合和地區共生。


荷蘭 Reigershoeve 失智農場

這是一座位在阿姆斯特丹城市外圍的農場,整體環境看起來和一般農場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有建築物、果樹、動物區、水塘和兒童遊戲區等。不過,它其實是提供失智症患者人生後期安養的大自然場域。

(照片由巫瑩慧提供)

農場主人因為岳父、媽媽和哥哥都患有失智症,而且經歷了機構照顧上的不愉快,所以啟動創立親和性服務的構想。2006年開始,花了7年時間建置,目前已經營運4年。

1公頃農場,除了團體家屋、農地,還有動物區、體適能區、兒童遊戲區、池塘、溫室花房和戶外蔬果種植區,住民有許多可以自由走動和大自然與動植物互動的空間。

(照片由巫瑩慧提供)

團體家屋有4間,其中3間各有7位住民,年齡分別是70、80、90歲。另一個家屋有6位比較年輕的重度失智症患者,一共27位住民。其中有2名行動能力還不錯,所以配戴定位裝置,可以在農場外的村莊中自由活動。工作人員有時會帶住民一起去鎮上逛街,甚至於騎腳踏車等。農場中除了24小時的團體家屋模式,還有日間照顧服務。每星期6天。

48個工作人員中,有26個是全職護士。他們都是多重角色,像在家裡一樣須負責打掃、準備餐食、房務和照顧等。當然,也鼓勵住民盡量參與家庭中的工作。

除此之外,農場每天提供不同的團體活動:週一體能、週二烹飪、週三藝術、週四音樂、週五看電影、周末家庭日;而且家屬可以來陪伴過夜,每晚25歐元。另外有醫療專科服務:週一下午老人學醫師、週一和週五心理師各4小時,家醫科醫師週四下午。

案例分享

  1. 日本:強健的肢體和重建的自尊

當天我們坐在日照中心的塌塌米上聽取相關的簡報,活動進行20多分鐘後,一位患者闖進來,坐在訪客之間,沒多久就隨興躺下來休息。當室內活動結束後,農場負責人體貼地詢問患者是否要休息,或者是要一起到戶外去?患者間斷地表達說他想睡覺。所以,我們一行人就移動到農場去烤肉。

大約過了一小時後,患者精神充沛的過來加入陣容。在日本同伴的鼓舞下,他中氣十足地唱了一段近3分鐘的傳統演歌,獲得了非常熱烈的掌聲。然後在一片翠綠視野的大自然中,他滿心歡喜地開始享受豐盛的野餐。

2.荷蘭:銀髮的自在和還童的心智

一行人在農場參觀戶外牧放區中的小豬、驢子、兔子、和羊等動物時,突然下起大雨。所以就快速移動進入透明建築的花房,巧遇一位精神和氣色都不錯的長者坐在其中。農場負責人說這位住民每天都喜歡坐在這個充滿各式蔬菜水果的環境中,而且他已經超過90歲,大家都對他的高壽和容顏感到不可思議。雖然他的應對能力時而清醒,時而喃喃一再重複,不過對於從台灣來訪的我們卻非常熱絡和充滿好奇。

有位同伴頭髮染了不同深淺的綠色和藍色,連手指甲也一樣。老先生一手握著年輕妹妹的手,另一手的食指在她不同顏色的指尖滑動,掀起了一群人的歡樂氣氛。

照顧思維的探討

當我們在提供服務的同時,甚麼才是最重要的核心理念?其實,在各項互動或彼此的對話過程中,如果保有一份包容和尊重,就不會被患者當下的一些脫序行為影響,因為這是他們無法掌控的節奏。一旦給他們時間和空間,在自我適度的修復後,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正向表現,就像上面日本那位年輕的患者。

(照片由巫瑩慧提供)

這兩個農場都認同Tom Kitwood以人為本的照顧理念,來執行各面向的操作。也就是說重視失智者整體的幸福感、發揮愛與關懷的照顧內涵、設計有意義的活動和注重社會融入等。荷蘭的農場還有一個特色,就是「不對住民說不」,比如說住民想帶貓或寵物來ㄧ起住,甚至於想喝紅酒都可以。

由於服務的對象不同,日本的年輕型患者是和工作人員以及志工,一起共同參與農場的作業。荷蘭農場的住民大都比較高齡或是身心已經嚴重退化,所以農場中繁重的栽種或動植物的照顧等,全部是由志工來協助,住民以享受植物生長或採收成果為主。無論如何,農場的不同生態,本來就容易引導心境的平和,同時催化人與人之間友善的連結,我們從日本和荷蘭的案例得到說明。

每個國家由於社會福利制度、政策和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在失智農場或園藝治療的引用,都可以有不一樣的調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荷蘭這間農場,歸類為社區型的失智照顧。

Reigershoeve經理Dieneke Smit說:「讓失智症患者,每天都能夠自由和正常的過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其實,也需要像日本Kizunaya,在開放的環境和創新的服務中,讓患者活出意義和尊嚴。

https://www.facebook.com/SLG2014/videos/771349989731649/

原文出處:健康e世界(本文獲作者轉載同意)


作者簡介:巫瑩慧,畢業於美國A&M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曾任職企業界及公部門,現為失智症社福團體志工、自由撰稿人和「雙澄照顧創新」工作室負責人,致力於分享國內外照顧趨勢和新知,著有「看電影 說失智~在遺忘中更需要愛」一書。


「2019荷蘭銀髮創新參訪團」,5/18–5/26即將啟航!

銀享全球荷蘭銀髮創新參訪團於即日起展開報名!4/8(一)前報名可享有早鳥優惠,兩人同行報名每人團費還可再減免1500元!期待您與我們一起前往荷蘭,共同建構幸福高齡社會的未來。

>>更多資訊請下載簡章<<

回《銀享全球》官網,掌握最新資訊!

回《銀享無國界》部落格首頁,看更多好文!

延伸閱讀

成為銀享之友,掌握高齡創新趨勢

歡迎訂閱銀享全球電子報,我們定期分享第一手全球趨勢,國內外創新推動及活動資訊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